第七讲 王守仁 颜元的教育思想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导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格物致知”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本是从属于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程颐开始,理学家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对待。
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曾在江西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人称象山先生。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
陆九渊言论
主要内容
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三、论道德教育
四、儿童教育思想
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和教育活动
王守仁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就抱有“读书学圣贤”的志向。
21岁举浙江乡试,28岁举进士。他先后担任过从江西卢陵县知事到南京兵部尚书等职。
王阳明
守仁格竹
龙场悟道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第七讲 王守仁 颜元的教育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