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洞穴里的囚徒娱乐至死读后感洞穴里的囚徒娱乐至死读后感洞穴里的囚徒娱乐至死读后感洞穴里的囚徒作者/ 浙江俞圣杰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 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尼尔· 波兹曼《娱乐至死》这是一本写给电视时代的图书, 但是其所蕴含的道理在网络时代也毫不过时。每天, 我们打开电视机, 打开网络,那些花边新闻如洪水猛兽般涌入,即使是严肃类新闻,很多或是配以噱头的标题和血腥的图片,或干脆以戏说的形式出现。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消化所得,感官感受更甚于头脑的追求, 慢慢地失去思考, 而电视这些媒体终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而使人们失去印刷时代所具有的品质。我们的文化终将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 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作者为了把这种不易被发现的文化伤害及其对人自我意识的彻底剥夺表达出来, 在书中一步步地解释、举例、引用。作者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媒介即信息”。他认为, 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把握了传播的把柄, 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在书里,波兹曼还有一种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 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 虽然它主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 但这种介入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因此, 媒介就好比精神鸦片, 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 完全上瘾后, 你明知痛苦与自由丧失, 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 因为其已经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了。波兹曼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他说“我们并不一定是为了看时间而去看表”, 因为“有部分人只是好奇于表示时间的方式”。当传媒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用,而只是满足当代人浮躁的社会心理与挑剔的口味, 那么娱乐业就应运而生了。在印刷时代, 印刷品的出版与读者意见的反映是有时间差的。因此, 当我们发现只有报纸与杂志才能达到承载海量信息的功能时, 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读者去适应印刷品的回味乃至排版要求。这就需要思考, 选择汲取知识, 所以在纯印刷年代, 娱乐对于传媒的影响很小。我们都知道, 评价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的指标就是收视率, 只需动动鼠标, 你就可以知道你的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节目在群众中的被认可程度。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一档节目走红后,会有无数的跟风者一拥而上,如“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而赚取足够的收视率又有另外一个好处, 就是广告收入的增长, 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形形色色的广告, 常常听说什么“格莱美”“中国好声音”拍出天价广告费,由此就可以理解电视台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追求收视率, 因为收视率虽不直接赚钱, 但是它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为了满足社会浮躁心理带来的对快餐文化的渴求, 电视节目愈来愈往戏说、炒作等方面发展。比如看《非诚勿扰》, 看《快乐大本营》,我们张大嘴巴肆无忌惮地笑,节目结束,我们往往是捧着有些酸痛的面颊, 然后头脑空空地再次投入生活斗争的苦海之中。顺便提一下,有西方学者对中国节目出现低俗倾向非常好奇, 因为在一个有着浩瀚发展史与文明礼仪史的东方古国, 民众竟然对那些袒胸露乳、逗笑戏谑的低俗节目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想这就是传媒这一精神鸦片的作用, 它几乎是在无形与无声中慢慢侵蚀着中国的民族文化, 由此可见“娱乐至死”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如果只是普通老百姓、市民阶层对娱乐文化疯狂
娱乐至死读后感 洞穴里的囚徒【可编辑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