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的情感表达和布局特色◎彭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洛神赋图》是我国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画卷主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观者展现了洛神和曹植之间的故事。画卷中洛神的眼神是含情的, 若即若离,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画卷对人物进行安排的时候,人物的疏密是比较合适的,在不同的时空中有着一定的交替和重叠,同时在对山川等景物进行描写的时候,也向观者展现了一种空间上的美感。在用笔上,这幅画卷比较古朴,犹如春蚕吐丝。笔端既细劲,同时也富有幼稚的特点, 是早期山水画的一种典型画法。整幅画面在表现形式和叙事方面和连环画有着非常类似的特点,也可以说成是连环画的古代版本。这样的绘画作品是由多幅组成的,富有情节性,非常适合手中把玩。在画中,画家对山水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安排非常符合古代的山水画描绘。在古代,山水的描绘只是一种人物画的衬托,无法真正实现山水和人物之间的具体比例还原。在对树进行绘画的时候,显得比较稚拙,看起来比较像手掌,因此古代有用伸臂布指对树进行形容的说法。然而这样的画法对人物形象的突出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让观者更清楚地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洛神赋图》中的情感表达顾恺之所著的《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如果我们将《洛神赋》称为千古名篇,那么《洛神赋图》就是《洛神赋》的第二次生命。在画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诗情画意,画家将绘画和文学进行了非常巧妙的结合,将文学中的真挚情感在画卷中非常深刻地体现出来,从而使得整幅画卷有着浪漫的特色。和曹植的《洛神赋》相比较,《洛神赋图》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四个片段。第一个片段主要描述的曹植和洛神两个人之间的相遇。在画卷的开始,画家向观者介绍了曹植是和自己的随从来水滨的,当他凝望的时候,犹如梦幻一般,曹植看到了洛神没有带发髻,手里拿着羽扇,在碧水之间回翔。此时两人四目相对,彼此顿时心生爱意。这个时候天上已经有很多晚霞,鸿雁在高空当中翱翔。第二个片段主要描述的是在梦幻之间,洛神出现在曹植面前,此时神和人之间的巨大差别让他们之间感到无限悲伤。此时四周的风神将风收起,河神低下腰让波浪安静,水神在不断地鸣鼓,此时的场面是如此的热闹。在这个时候,画家通过仙人的嬉戏来对洛神和曹植之间的哀怨进行反衬。然后,画家将笔锋急转,从仙人的热闹场景转到了宁静的场面,转到了若隐若现的场面描写。此时的画面上只有简单的几株垂柳,水是静的,人也是静的,只表现了近景。画家对画面进行这样的处理非常吊观者的胃口,很期待能够看到画卷的高潮。第三个片段主要描写的是洛神的离去。当观者将画卷逐渐向后展开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在六龙齐驾的云车上面,洛神驾之而去。在这段内容中,画家所描绘的六龙、鲸、文鱼都非常生动,云车也富有飞驰的状态,给观者展现出一种非常难舍难分的离别景象。驾着云车,洛神的头不停地往回看,此时她的眼睛中有太多的依恋和不舍。第四个片段主要描写的是面对洛神的离去,曹植独自一个人驾着轻舟去追。然而伊人已经不见踪影。通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顾恺之将这种“相见真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的无奈场景非常生动地描绘出来,让观者回味无穷。二、《洛神赋图》中的诗画运用符号在艺术创作方面,对情感生活进行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对艺术进行创造的时候,这样的原则也是大家共同遵循的,在诸多艺术中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任何一门艺术,基
《洛神赋图》的情感表达和布局特色-论文.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