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人文性与科学性一直是语文中的一对矛盾,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压抑。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的人文性内容得到了突现与加强,语文美的特质得以显现。本文论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美。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审美
对于语文的感情,我想是在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的熏陶下慢慢培养起来的。那时,语文课上,老师总是选一些读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的文章读给我们听,老师很陶醉的读着,刚开始下面还有一些小声的叽喳声,慢慢的,我们也开始很陶醉的听了。于是,我的心里就有了一种很深刻的认识:语文,是很美的东西。
“一部现代语言学史是汉语的人文精神与汉语的科学主义矛盾、困扰的历史。”申小龙《语文阐释》中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现代语言史永恒的争论主题。人文与科学仿佛永远是语文的两大话题,二者之间仿佛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好像很难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描写中探求光学与角度的有关问题,也不可能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中知晓地理的有关知识。语文就是美的感觉,就是语言的美,生命的美,自然地美。这种美,不是仅靠知识或科学就能感受得到的,它需要的是一颗心,一颗善感的心,还有想象与创造的能力。
然而,这种美不知何时已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当“雪化了是春天”被改成“雪化了是水”的时候,当“小河在水里”的想象被无端训斥一番的时候,当从小学开始学习修改病句、做成语选择的时候,语文就已成为一种模式,一种工具。作为它的传授者和学习者,就再也感受不到美了。学生已被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他们面对的只是一张接一张的试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样机械的、高负荷的训练模式下,又怎会有美的容身之处呢?
幸之又幸的是,2008年我们迎来了素质教育的春风,虽然说素质教育已是老生常谈,但一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这次的改革让我们感受到了领导者的决心和信心。于是,我们斗志高昂的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希望把语文从新引领到美的天堂。
然而,这条路却是荆棘密布,崎岖坎坷。
有人认为,人文语文与科学语文之争的最大“成效”也许莫过于舍“美”而取“考试”。但语文不是简单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章,她是一门博大精神的学问,她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无不在提醒我们她是厚重的。语文的学习也好,考试也罢,都应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那种独特的魅力,语文蕴含着五千年文明的永不枯竭的底蕴。
然而环顾一下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斥着考试的魅影,仿佛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考试。当我们在课堂上感慨的读着“长太息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时候,总忘不了加上一句“这是考试的重点,一定要掌握”;当我们引导学生去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时,总会听到下面有一些质疑声音:考试会考吗?无形之中总有一根线在牵引着我们,永远摆脱不了。我们的学生就像戴着镣铐的舞者,一面想要跳出最美的舞蹈,一面却又战战兢兢的看着那镣铐,生怕出现什么问题。
落霞与孤鹜齐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