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诗中所蕴含的诗性智慧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陶渊明在其诗歌中不但表达了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而且通过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用具体的审美意象把自己的情感升华到了哲理的层面。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非常丰富,有对世界事物规律的认识,有对人生的理解、感悟,从而使他的诗以深刻的思想内涵、警策的理性力量穿越了时空,使后人得到心灵的净化、心智的启迪。
【关键词】陶渊明 诗性智慧 审美意象 净化 启迪
所谓诗性智慧其实是指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写诗或读诗的人都知道诗的本质是非理性的,它的本性在于抒情,但诗又不可能不受哲学及其他文化因素的渗透,所以“在非认识的情感结构中往往又积淀着可供解析的丰富的认识内涵”。从艺术功用的角度来讲,诗也不仅仅在于表现人的情感,同时还在于诗人以具体的审美意象把不可替代的情感体验升华到哲理的层面。但诗中之“理”与哲学的理念是不一样的,它不是高度的抽象,不是一种知识性的判断,也不是一种逻辑性的推理,而是诗人通过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人生经历生发出来的。它的内涵也非常丰富,从中国古代诗歌来看,有的是指对世界事物规律的认识,有的是指对人生的理解、感悟,有的是一种人生境界,总之是穿透表面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人生百态本相。陶渊明就在他的诗歌中,用他凝练、平淡、朴实的语言,不但表达了他真挚的情感,而且以深沉的思想内涵、警策的理性力量穿越时空,使人们得到了陶冶与启迪。
陶诗中蕴含着对人生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包含陶渊明对回归本性的坚持,对精神的追求,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对待死亡的态度。
《归园田居》(其一))中有这样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语句很坚决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回归本性的坚持。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陶渊明的这种情怀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示。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在今天,当物欲几乎要统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它的奴隶时,曾经支持过陶渊明的那种智慧也许能给当代人一点帮助,使之站立起来。”
在《杂诗》第一首中蕴含了诗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对生命的珍惜。如“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道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朴素真理,不仅否定了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而且与门阀士族讲究门第出身的血统论是背道而驰的。诗人最后写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告诉我们,人的盛年时期,一去不会重新回来;一天的时光过去,也不会再次回到早晨,这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们应该珍惜年华,珍惜光阴,自我勉励,奋发有为,千万不要白白浪费大好时光。须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这几句诗很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求深,但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却相当大。诗人正是看到了人生的短促,才更渴望过得充实。表现了诗人对有限人生的积极进取,对人生的执意追求,这也给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示。
陶渊明在他的诗
浅谈陶渊明诗中所蕴含的诗性智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