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之歌]问世始末 《游击队之歌》
斗志昂扬、激越奔放的《游击队之歌》,出自中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之手。 诞生在抗日战场 1903年,贺绿汀出生在湖南邵阳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喜爱音乐的她于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4年的春夏之交,贺绿汀创作的两首钢琴小品《牧童短笛》、《摇篮曲》分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和苏联著名钢琴家齐尔品联合举行的中国风格作品比赛头等奖、二等奖。以后这两首乐曲在苏联和欧美各国广为传输,深受国外听众的欢迎。贺绿汀也由此在中国乐坛崭露头角。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民众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新高潮。上海文化界组织救亡演剧队,准备奔赴内地和华北前线,投入抗日宣传活动。贺绿汀也毅然离开安乐的小家庭,于8月21日跟随救亡演剧队第一队,从上海西站坐火车出发去南京,数后来又乘船抵达武汉。演剧队在武汉街头演出后,又辗转开封、郑州、洛阳、西安等地。这年冬季,贺绿汀一行抵达山西临汾。在为阎锡山的部队演出时,探询到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也迁到临汾西郊刘庄,于是,队员们一致要求到八路军办事处,为八路军战士演出,接收党的教育。 贺绿汀和队员们抵达八路军办事处时,办事处主任彭雪枫亲自接待了她们,向她们介绍了很多八路军抗战的情况,组织她们听汇报,参与政治学习,还给她们送来相关开展游击战的文件资料。贺绿汀参与过广州起义,对战场并不完全陌生,但对八路军利用游击战打败日军猖狂进攻的事迹,还是第一次听到,以为十分新鲜。 当初,演剧队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既为她们演出,也从指战员那里汲取创作素材。贺绿汀被游击队战士的精神深深打动。 尤其是八路军炮兵的奇特和神勇,深深吸引了意气奋发的贺绿汀。她兴致勃勃地去八路军总部新成立的炮兵团访问。指战员们告诉她,部队从陕西出发时还没有炮兵,是经过俘获日军的炮和搜集阎锡山部队南逃时丢弃的炮装备成立的…… 贺绿汀脑中如同电光一闪,眼前马上出现出八路军在炮火轰鸣中抗击顽敌显神威的景象,一串串铿锵激越的音乐旋律霎那间飞腾在心田:“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在防空洞里听到敌机扫射的“嗒嗒嗒”的机关枪声,又一串音乐旋律在脑海中出现出来:“我们全部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亡一个仇敌。”一队队八路军健儿,穿着单衣,蹬着草鞋,踏着寒冬腊月的冰霜,从她的眼前闪过。10年前撤出广州朝海陆丰进军的情景也一一出现脑际,“我们全部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枪声、人影化成了旋律,感情的潮水融为跳荡的音符。 回到在临汾城郊刘庄的住处,贺绿汀情绪激动,心潮难平,创作的灵感喷薄而出,汹涌在胸。炕上油灯里的油干了,灯草也快烧尽了,她的激情却一泻千里。最终,连词带曲,一气呵成: ――我们全部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亡一个仇敌;我们全部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四处全部安排着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弟兄。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全部是我们自己的,不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她拼到底! 贺绿汀将这首凝聚自己热情、心血和智慧的作品取名为《游击队之歌》,献给英勇可敬的八路军将士。 这是一首风格明快、反应抗日游击队战斗生活的歌曲,作品融入了作曲家对抗日将士的真挚情感、对敌军的
[游击队之歌]问世始末 《游击队之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