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短字义颠倒驳“射”\“矮”字义颠倒之说
摘要:汉字含有显著的表意性特点,但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射”“矮”颠倒之说是种有趣的谬论,不符合汉语文字学和语言学理论,也有悖于汉字的历史文化渊源。 关键词:射矮颠倒说文解字
作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含有显著的表意性特点,其形体组成、语音、意义等方面全部存在着一定的理据性和规律性,含有显著的象形性、表意性和标音性,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和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形和义间的联络较形和音的联络更直接、更紧密,同时汉字字形含有模糊的提醒字义的作用。如,“森”是由三个木组成的,用来代表“树多”;“湖”两个偏旁,一个表义,一个表音。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系统的文字学著作,它从“六书”造字、用字角度出发,总结归纳出汉字“据形系联”的理据性,证实了早期汉字的形义统一关系,奠定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在汉字规范上给后人很多启示。
汉字是有理据性和规律性的,不过我们不能望文生义,要去考究它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还要有语言文字专业知识的指导。
前段时间看到有些人在网上撰文说,“射”和“矮”字可能是古代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错误。射由“寸”“身”构形,身仅寸长,恰好表示“矮”;矮由“委”“矢”构形,“委”即抛,“矢”即箭,正可表示“射”。所以说,“矮”应该是“射”,而“射”应该是“矮”。无独有偶,北京某报副刊“语文知识”栏也曾刊出《汉字里的错别字》一文,说 “‘射’和‘矮’是两个被颠倒用错了的字。‘射’拆开来是寸身――身只有一寸高,分明不是矮吗?而‘矮’,拆开来是委矢――委,托也;矢,箭也;委矢在弦,不就是射吗?”
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后,发觉持这种看法的人还不少。其实,“射矮颠倒”理论,最早是出自清人沈起凤的笔记《谐铎》第七卷,虫书条:“锦屏女子叶佩�,有夙慧,七岁就博读书,通妙解。尝谓师曰:‘古人造字,会意象形,而有时亦多误处。’师询其指。曰:‘矮字明系委矢,宜读如射。射字明系寸身,宜读如矮。今颠倒字义,岂非古人之误欤?’”
在考察了这两个字的意义和后,发觉这是个有趣的谬论。这种看法错就错在不了解“矮”、“射”二字的构形及特定的文化内涵。
我们先来看《说文解字》对“射”的注释:“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篆文“射”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我们能够得悉,“射”是个会意字。在《古代汉语词典》里,射的异体字是“身+矢”。 这说明原先的这个字还是从箭,而不是从寸。唐兰先生在她的《中国文字学》中曾经明确指出文字在演变过程中字型的讹变,比如“贝”和“目”的互讹等。笔者认为“身”字想必就是“弓”字的讹写。既然从了寸字,大家仍有理由给予解释:寸从手,手持箭拉弓。由此可见,射字被古代讹形实际上是在附义的基础上演变的。“射”字本是象形字,甲骨文“射”字“画”的就是箭在弦上,在金文里左边弓箭右边人手,寸即人手,在远古可作量具,作为汉字偏旁有“法则”、“法度”义。在小篆中,射字左边的“弓”讹写成了“身”,手是能够认为是寸字的,这么就有了“射”字。
我们再看《说文解字》对“矮”的注释:“短人也,从矢,委声”。可见,“矮”实际上是个标准的形声字,根本就不是个会意字。因为古今字音的变迁,才造成“矮”和“委”的读音变得不一致。左为“矢”,象长短
射短字义颠倒驳“射”-“矮”字义颠倒之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