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论彝族民俗的变迁及其和当代化的调适彝族民俗.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试论彝族民俗的变迁及其和当代化的调适彝族民俗

  摘要在现代世界性的当代化浪潮中,民族传统习俗变迁尤为显著。部分民族传统习俗因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而正在逐步消失,部分民族传统习俗因和当代化相互调适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以凉山彝族为例,探讨彝族传统习俗的变迁及其和当代化的调适问题,认为民族文化应主动进行当代化调适,在和当代化的调适中取得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彝族民俗;变迁;当代化;调适
  中图分类号 G03 文件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02-0149-5
  在现代世界性的当代化浪潮中,部分民族传统习俗在当代化进程中因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而正在逐步消失,淹没在当代文明的汪洋大海中;部分民族传统习俗因和当代化相互调适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彝族文化是中国古老的特色民族文化之一,正确定识彝族文化在当代化进程中的位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值得认真思索和探索的问题。本文拟以凉山彝族为例,对彝族传统习俗的变迁及其和当代化的调适问题进行探讨。
  一、彝族传统习俗的变迁
  民族传统习俗含有传承性和变迁性,其传承关键经过语言、仪式、习惯等形式将民族传统习俗世代积累和传输,变迁则关键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文化交往的需要对原有文化传统习俗进行调整和变革并使之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因为社会在不停发展,传承和变迁也就相伴而行,没有传承,传统习俗便不能积累和传输并会走向消失;不适时变迁,传统习俗会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自我灭失。因此,正确处理好传承和变迁的关系,是民族传统习俗走向当代化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彝族地域原有的不一样社会形态开始被纳入统一的国家制度内,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彝族传统习俗在国家意识形态和当代生活方法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迁。在彝族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变迁中,国家意识形态和制度选择对其影响是很巨大的。在民主改革期间,国家提倡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取得少数民族的认同和支持。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受极左思潮影响,大家普遍认为民族消亡是个短暂过程,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马上来临,因此不重视民族差异和民族认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受到不一样程度的严禁和破坏。改革开放后,民族政策重新得到落实,国家深入强调尊重和保护民族传统习俗,提倡在尊重少数民族意愿的前提下移风易俗,改革落后习俗使之适应当代化。在当代化进程中,彝族地域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当代生活方法的渗透,彝族古老的传统习俗发生了剧大改变,其变迁情况关键表现在以下方面:
  部分传统习俗伴随民族生产方法及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明程度的提升,逐步被革除或自然消失,但部分落后习俗仍然保持。彝族的很多落后习俗关键表现在部分陈旧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婚姻习俗上。如解放前凉山彝族地域还保留着刀耕火种、席地而睡、不讲卫生等生产生活习俗。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凉山彝族地域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很多落后的生产生活习俗因为生产生活方法的转变而逐步被革除。但因为传统习惯的根深蒂固,农村地域在婚姻习俗上长久保留着抢婚、订娃娃亲、早婚和等级婚姻等落后等为基础,以牺牲妇女的人格尊严和利益为代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据《婚姻法》实施婚姻制度改革,上述陈旧的婚姻习俗总体上逐步消失,但早婚、娃娃亲和婚

试论彝族民俗的变迁及其和当代化的调适彝族民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业精于勤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