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太阳系的结构与太阳系形成理论
1、太阳系的结构及九大行星
太阳系就是以太阳为中心,与所有受到太阳的重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至少165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与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带的天体、彗星与星际尘埃。依照至太阳的距离,太阳系内的行星依序就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与海王星。8颗行星中的6颗有天然的卫星环绕,在太阳系外侧的行星还被由尘埃与许多小颗粒构成的行星环环绕着。
2、太阳系的形成
(1)太阳形成
太阳系的形成据信应该就是依据星云假说,最早就是在1755年由康德与1796年由拉普拉斯各自独立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太阳系就是在46亿年前在一个巨大的分子云的塌缩中形成的。这个星云原本有数光年的大小,并且同时诞生了数颗恒星。研究古老的陨石追溯到的元素显示,只有超新星爆炸的心脏部分才能产生这些元素,所以包含太阳的星团必然在超新星残骸的附近。可能就是来自超新星爆炸的震波使邻近太阳附近的星云密度增高,使得重力得以克服内部气体的膨胀压力造成塌缩,因而触发了太阳的诞生。
相信经由吸积的作用,各种各样的行星将从云气(太阳星云)中剩余的气体与尘埃中诞生:
一旦年轻的太阳开始产生能量,太阳风会将原行星盘中的物质吹入行星际空间,从而结束行星的成长。年轻的金牛座T星的恒星风就比处于稳定阶段的较老的恒星强得多。
根据天文学家的推测,目前的太阳系会维持直到太阳离开主序。由于太阳就是利用其内部的氢作为燃料,为了能够利用剩余的燃料,太阳会变得越来越热,于就是燃烧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导致太阳不断变亮,变亮速度大约为每11亿年增亮10%。
从现在起再过大约76亿年,太阳的内核将会热得足以使外层氢发生融合,这会导致太阳膨胀到现在半径的260倍,变为一个红巨星。此时,由于体积与表面积的扩大,太阳的总光度增加,但表面温度下降,单位面积的光度变暗。
随后,太阳的外层被逐渐抛离,最后裸露出核心成为一颗白矮星,一个极为致密的天体,只有地球的大小却有着原来太阳一半的质量。最后形成暗矮星。
太阳就是太阳系的母星,太阳也就是太阳系里唯一会发光的恒星,也就是最主要与最重要的成员。它有足够的质量让内部的压力与密度足以抑制与承受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并以辐射的型式,例如可见光,让能量稳定地进入太空。 太阳在分类上就是一颗中等大小的黄矮星,不过这样的名称很容易让人误会,其实在我们的星系中,太阳就是相当大与明亮的。恒星就是依据赫罗图的表面温度与亮度对应关系来分类的。通常,温度高的恒星也会比较明亮,而遵循此一规律的恒星都会位在所谓的主序带上,太阳就在这个带子的中央。但就是,比太阳大且亮的星并不多,而比较暗淡与低温的恒星则很多。
太阳在恒星演化的阶段正处于壮年期,尚未用尽在核心进行核聚变的氢。太阳的亮度仍会与日俱增,早期的亮度只就是现在的75%。
计算太阳内部氢与氦的比例,认为太阳已经完成生命周期的一半,在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将离开主序带,并变得更大与更加明亮,但表面温度却降低的红巨星,届时它的亮度将就是目前的数千倍。
太阳就是在宇宙演化后期才诞生的第一星族恒星,它比第二星族的恒星拥有更多的比氢与氦重的金属(这就是天文学的说法:原子序数大于氦的都就是金属。)。比氢与氦重的元素就是在恒星的核心形成的,必须经由超新星爆炸才能释入宇宙的空间内。换言之,第一代恒星死亡之后宇宙中才有这些重元素。最老的恒星只有少量的金属,后来诞生的才有较多的金属。高金属含量被认为就是太阳能发展出行星系统的关键,因为行星就是由累积的金属物质形成的。
(2)行星的形成
太阳系里诸多行星均被认为成形于“太阳星云”,而太阳星云就是太阳形成中剩下的气体与尘埃形成的圆盘状云。[23]目前被接受的行星形成假说称为吸积,在这里行星从绕原恒星的轨道上的尘埃颗粒开始形成。通过直接收缩,这些颗粒形成一到十公里直径的块状物, 然后它们互相碰撞形成更大的尺寸约5公里的天体(微行星)。透过进一步相撞逐渐加大它们的尺寸, 在接下来的几百万年中大约每年增加几厘米。[24]
内太阳系(距中心直径4天文单位以内的区域)过于温暖以至于易挥发的如水与甲烷分子难以聚集,所以那里形成的微行星只能由高熔点的物质形成,如铁、镍、铝与石状硅酸盐。这些石质天体会成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与火星)。这些物质在宇宙中很稀少,大约只占星云质量的0、6%,所以类地行星不会长得太大。[8]类地行星胚胎在太阳形成100,000年后长到0、05地球质量,然后就停止聚集质量;随后的这些行星大小的天体间的相互撞击与合并使它们这些类地行星长到它们今天的大小(见下面的类地行星)。[25]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与海王星)形成于更远的冻结线之外,在介于火星与
简述太阳系的结构和太阳系形成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