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常见病害
第二节常见有害动物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常见病虫害的危害症状、原因、防治办法。教学重点:
第一节常见病害
病害的定义
侵染性病害(病原病害):食用菌受到有害生物侵染而发生的病害。分为粘菌病害、病毒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非病原病害):由于不适宜的生活条件和不当的栽培管理措施或遗传变异,引起食用菌生长发育障碍和生理性障碍,产生的各种异常现象。如生理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
(子实体)
①污染现象:菌盖上的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外圈颜色较深,呈深褐色。潮湿时,中央灰白色,有乳白色粘液。菌杆、菌盖全部变黑褐色,质软,有粘液,最后整朵菇腐烂。
一、侵染性病害
(子实体)
①防治:出菇期间,菇房内温度控制在15℃以下。避开春季高温、高湿的影响。要及早治虫。发病初期,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兑水喷雾,或用浓度为40-50mg/l的链霉素液喷雾,可抑制病原细菌的扩展。
一、侵染性病害
(料上)
②污染现象:菌种制作时,常发现以麦粒及粪草为基质的菌种瓶(袋)外壁局部出现“湿斑”。和淡黄色的粘液(菌落)。打开棉塞有一股难闻的气味,类似有机物腐烂的腥臭味。这种现象大多是细菌污染。这些细菌多属于芽孢杆菌类。
一、侵染性病害
(料上)
②污染原因:
细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灭菌不彻底、放气不足造成假压,灭菌时间过短等,都能造成灭菌不彻底而引起细菌性污染。灭菌后冷却速度过快,也会引起残存抗热性细菌的增殖而导致污染。
一、侵染性病害
(子实体)
①发生与危害:在菇床上产生白色棉毛状菌丝,迅速蔓延扩大,及至遍及整个菇床。后期,白色菌丝变成红色或水红色。被棉毛状菌丝包围的子实体变成褐色,最后腐烂。
一、侵染性病害
(子实体)
②防治:采用二次发酵,加强通风,或喷800-1000倍多菌灵、1000倍甲基托布津药液;此外,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消除病菇,对控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也是有效的。
一、侵染性病害
(料内)
:污染现象:常在棉花塞和瓶颈交接处或培养基面上出现曲霉的污染斑,用放大镜可看到一丛丛黄色、土黄色、褐色、烟色、黑色成丛簇的色斑,
第十八章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