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述论 1 等自然现象的认识;祭祀鬼神与祈祷救荒;畏天敬诚弭灾与正君心、改革弊政;另外本文亦对被学界忽略的朱熹未雨绸缪、贫富相恤的救荒思想和因势利导的治河思想作了补充论述。 reforming addition ,the paper makes asupplementary exposition ofZhu Xi’sthought which are neglected bythe academic circles oftaking precautions and the rich and the poor sympathizing each other and ,ofmaking the best use ofthe situation and regulating rivers and watercourses. Key words: Zhu Xi;averting disasters byprayers ;harmony with nature ; holding Heaven inawe ;helping totide over acrop failure 中国历史上的荒政思想极为丰富,早在周代就已有较细致的记载。《周礼》卷十《大司徒》云: “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月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一曰索鬼神,十二曰除盗贼。”其后,历代荒政思想不断完善。大约从宋代开始,凝结着仁人志士救荒、救灾等思想的专门文献层出不穷,至清末约计有百余种之多。 1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他的荒政思想是中国古代荒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目前对朱熹荒政思想的研究已在两个方面取得相当的进展,一是有关朱熹竭力推行的社仓思想。 2二是有关朱熹以安民、恤民为主旨的救荒思想。 3但这两方面还不是朱熹荒政思想的全部。朱熹就曾对他的弟子说过这样的话: “而今救荒甚可笑。自古救荒只是两说:第一感召和气,以致丰穰,其次只有储蓄之计。若待他饥时理会,更有何策? ”[1] (P2643 )由朱熹的这段话可知,以往的研究只注意到朱熹荒政思想中以预防为主(即储蓄之计)的思想,而忽略了感召和气以致丰穰的思想。本文即拟在这方面作一些探讨,以作为学界对朱熹荒政思想已有研究的补充。一朱熹所谓感召和气,以致丰穰,是自古以来救荒之一说,其源渊至迟可以上溯到商周时代。在那时,先民们相信在自然界中有一个支配自然万物的最高主宰者“天帝”,认为一切灾害和饥荒,都是天帝有意降罚于人间,卜辞中记载的“庚戌卜贞,帝其降堇”;《尚书?微子篇》中的“天毒降灾荒”就反映了那种以为水、旱、饥馑,都是天帝降罚的思想观念,从而要想免除灾害, 就只有祷禳于天帝。 4春秋战国以降,随着万物有灵观念的发展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日渐成熟、演化, “禳弭论”成为古代救荒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5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即是对前人的继承,同时也打着很深的时代烙印。要了解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首先应先明了朱熹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众所周知“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是汉儒董仲舒特别强调的一个哲学命题。但至北宋理学形成时期,张载、程颢等人却不满意这个命题对天与人关系的解释,张载说“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
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述论1.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