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禹贡》“织皮”考
【摘 要】 在《禹贡》中,由于其语言精炼流传年代久远,因此对许多名物的解释描述甚简,进而造成贡物名称与地名国名的混淆,“织皮”即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织皮”二字字源上的分析,对《禹贡》全文顺序的梳理,以及现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对皮质制品的广泛使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认为“织皮”也是种类繁多的贡物之一种,即古毛织品与裘皮的合称。
【关键词】 《尚书?禹贡》;贡物;织皮
《尚书?禹贡》记载了禹平治水土,分天下为九州并任土作贡的事迹和传说。在《禹贡》“九州”贡物中,有竹、木一类,有玉、石一类,有丝、麻织品一类,同时,也有一些当地特有动物。但由于《禹贡》语言精炼,其中又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因此对许多名物的描述解释甚简,加之距今年代久远,在流传过程中有错简情况的发生,有时甚至会造成贡物名称与地名、国名的混淆。“织皮”一名就是其中之一。
“织皮”一名在《禹贡》全文中共出现两次:一是在《梁州章》中有“厥贡……,熊、?`、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一是在《雍州章》中有“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由于“织皮”在《禹贡》中出现的位置较为特殊以及后人对文章的断点有别,因此对“织皮”一词出现了不同的理解。
《水经?桓水注》“桓水出蜀郡岷山西,南行羌中”下引“郑玄注《尚书》言”:“织皮,谓西戎之国也。西倾,雍州之山也。雍、戎二野之间,人有事于京师者,道当由此州而来。”郑玄在此将“织皮”列为国名,那么将《雍州章》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作为西戎四国就看似是合乎情理的了。然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引周希哲曰:“织皮言其服,西倾言其地。服织皮之服,居西倾之地者,必因桓水以通其来往。言其‘织皮西倾’,亦犹言‘织皮昆仑析支渠搜’也。”蔡沈也说:“昆仑、析支、渠搜三国,皆贡皮毛,故以织皮冠之。皆西方戎部落,故以西戎总之。”此说将“织皮”作为西戎之服或贡物,较“国名说”更为可信。依照《禹贡》写各州文字的章法,首先是各个州的山川地理(包括少数民族之地),接着为土、田、赋、贡(贡包括本州特产和少数民族特产),最后为贡道,无一例外。则按此例法,在《梁州章》中,“西倾因桓是来”一句,与《禹贡》“和夷”句皆为叙少数民族,应并立于前,此处错简。由此看来,将“织皮西倾”放在一处有失妥当,“织皮”应与前熊、?`、狐、狸相连,为梁州贡物。而在《雍州章》中,“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等则为叙述少数民族,《锥指》盛称苏轼之说,以为“参以梁州之文,此为错简明甚”。以雍州章和梁州章相应之句对比,“织皮”与三民族不应牵合在一起,且《禹贡》文意中并没有明确表明以上三民族贡织皮。因此“织皮”应为雍州贡物,当在贡物“琅
?\”下,“浮于”上。
前已辨明,《禹贡》“织皮”为梁雍二州贡物,那么“织皮”究竟为何物。“织”形声。从糸(mì),埴(zhí)声。从“糸”,与丝织品有关。“织,作布帛之总名也。”(《说文》)织,本义是织布,制作布帛的总称,《诗?大雅?瞻卯》中就有“妇无公事,休其蚕织”的句子。现也说用丝、麻、毛、化纤等制成布、绸、呢子等织物。皮 ,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本义是用手剥兽皮。《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皮用现在的语言说是指裘、皮革,指炮制过的去
《尚书·禹贡》“织皮”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