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受害者柔石的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主要讲述了 20 世纪 20、 30 年代浙东某地乡下盛行的“典妻”制度下一个受迫害女性的生活轨迹,从而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萧红曾经说过: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羽翼是稀薄的, 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可以想象得出旧时代女性的尴尬境遇。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 春宝娘的悲惨遭遇常常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激起读者对典妻这一陋习的痛恨。但细读文本之后, 小说中春宝娘以外的另一个女性, 秀才的原配妻子,实际上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的另类受害者,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中国论文网/view- 历史上,封建、半封建社会的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始终从属于男性,她们地位卑微,多数是名副其实的附庸。柔石笔下的秀才妻子从本质上说也不例外, 但她在普遍性中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就性格上而言, 她是一位在封建宗法社会中令丈夫“闻风丧胆”的悍妇。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是宗法文化, 宗法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无我”。学贯中西却又顽固保守的文化怪杰辜鸿铭甚至说中国存在一种“无我宗教”。[1] 秀才妻子是生活在这样大环境下的小人物, 自然深受这种“无我”性的影响。她受惠于封建思想得以巩固“正妻”地位, 自然从内心深处去维护这种思想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 同时, 这种思想又反过来使她精神上更加孤立。一方面,她过着体面的生活,不会为衣食住行而忧虑;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是失意的, 却还要用假面来维持自己的权威。她很不幸地在这种“无我”社会中成为一个失去自我的可恨又可怜的悲剧人物。一、妻子的权威作为秀才的妻子, 她拥有正妻的地位和较优裕的物质生活, 这个富足的家庭事事皆由她来做主, 看似要比春宝娘幸福、风光得多, 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为, 她没有属于自己的子女。在封建社会中, 子嗣对于大家庭中的女人而言, 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这不仅关系着姓氏血脉的延续,也是家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如果一个女人在封建大家族中没有子嗣, 就意味着没有地位。表面上, 秀才的妻子好像并没有受到这样的影响, 她在家中仍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但在这所谓的权威背后却时时潜伏着危机――她现有的地位和一切都随时可能因为没有履行传宗接代的义务而被剥夺。于是, 她主动找到沈家婆要求为自己的丈夫典一个妻子,以繁衍子嗣。为此,她极力装出一副宽容大量的样子,实际内心中则充满了怨恨。她认为自己是秀才明媒正娶的妻子, 在家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而她竭力表现出的知书达礼, 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当被典来的女人初入这个家庭的时候, 她温和的态度让人一度以为她是很好相处的,但是随着对话的继续,会慢慢发现她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 软中带硬的言辞向春宝娘宣示了她在家中的权威, 尤其言语间不时还炫耀她与秀才之间美满而幸福的生活, 言谈中, 我们知道, 他们也曾生育过一个孩子, 只可惜早早的夭折了, 并指出她也曾劝秀才纳妾, 但是秀才出于对她的爱, 不曾有这样的打算。精明而富有心计的举动背后, 却更多的是苍白的、无可奈何的掩饰。而在春宝娘住进来以后, 指桑骂槐的事件更是多次上演,她表面上的温和已荡然无存,内心的脆弱让她变本加厉地在精神上折磨春宝娘, 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压抑得以宣泄。进而, 她又通过教训秀才来离间他与春宝娘的关系, 虽然这一举措并没有如她所愿达到预定效果。随着
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受害者.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