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话剧”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京味话剧”的含义和特征
在作为舶来品的中国话剧的一百多年发展史上,富有地域特色的话剧流派争奇斗艳层出不穷,其中的滥觞有“京味话剧”。
所谓“京味话剧”,一般指由著名戏剧家老舍的名作《茶馆》、《龙须沟》等剧所开创的、由其后继者苏叔阳、李龙云、何冀平等人的剧作所发扬光大的、以凝练的北京方言描写北京城和北京人的、具有浓厚北京情调、风味、文化意蕴等“北京味儿”的话剧作品,如《左邻右舍》、《旮旯胡同》、《北京大爷》、《古玩》、《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等。其特征一是大都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写北京城的老胡同、居民大院的普通人平凡生活;二是都对老北京的人情世故、老北京特有的风物和饮食等俗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三是都着意于民情世相的揭示;四是都强调对北京方言的把握,并运用北京方言去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特征主要体现于老舍、苏叔阳、李龙云、何冀平等人的话剧创作中。
“京味话剧”的贡献
“京味话剧”
建国前,老舍已经以小说家的身份从事过话剧创作。
1949年后,他带着“他的对于民族祖国的挚爱和热望,他的正义感,他的对于生活的严肃”1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开始了话剧创作新历程。
1951年发表的三幕剧《龙须沟》,以北京城有名的贫民窟龙须沟四户居民在修沟前后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的变化,控诉了旧社会反动政府给劳动人民造成灾难的罪恶,歌颂了共产党关心人民疾苦的功绩。该剧的成功,一方面体现了老舍高昂的政治热情与他一贯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相互“磨合”的成功,另一方面则在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鲜活精炼的人物语言锤炼方面体现出浓郁的“京味”特征,从而成为老舍话剧“京味”的源头。首先,“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出了几个人物。”2这包括善良懦弱的程疯子、胆小怕事的王大妈、口恶心善的丁四嫂、勤苦耐劳的程娘子和刚直勇敢的赵老头等。该剧主要围绕不同人物与臭沟的关系,以及他们彼此间的关系两方面来展开。其中,程疯子的个性刻画最为成功。这个原本很有才能、凭本事吃饭的艺人,在旧社会因为“不肯低三下四伺候有势力的人”,惨遭恶霸毒打,被赶出天桥,忍气吞声栖居在龙须沟。如今,他身上还留有诸如讲究礼节、身份和穿着打扮等某些旧艺人气息,尽管现实处境窘迫,乃至到了要依赖老婆才能生存的地步,他依然流露出与众不同、甚至悲天悯人的精神优越感。这种独特的精神和心理状态,造成他所独有的与实际处境不相切合、自尊而又自卑的言行举止和性格特征。老舍不仅深刻揭示了程疯子的性格特点,而且写出了他性格上的变化。解放后,他一改“疯”的精神状态,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剧作通过程疯子的形象,生动而雄辩地说明了旧社会如何把穷人逼成“疯子”,如何扭曲了人的本性,新社会如何使“疯子”变成正常的人、真正的人。因此,程疯子这一形象同时具有审美和认识价值。该剧的“京味”语言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上。无论是主要人物(程疯子、程娘子、丁四嫂),还是次要人物(王大妈、赵老头),其对话都符合各自的身份、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恰好印证了老舍的自叙:“我要求对话要随人而发,切合身份。我力求人物不为我说话,而我为人物说话。”他说,“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声音’,性格各殊死,谈吐亦异。”(《老舍的话剧艺术》)
3
《茶馆》是以其深刻的主题和卓越的艺术标志着老舍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老舍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茶馆》的“京味”表现有三:一是“侧面透露法”的艺术构思。在主题与典型环境的关系上,老舍充分考虑了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他为了表现严肃深刻重大的思想主题――“葬送三个时代”,未选取某个特殊的家庭或地域,而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几十年前北京一个普通大茶馆。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的茶馆虽然性质上接近于西方的酒吧和咖啡馆,但是它更富中国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富有“京味”。其次是因为旧中国的茶馆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可以在此自由出入,这就可以使老舍把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按他的意愿“集合”起来,使他们各自“亮相”,而且丝毫没有生硬、勉强之嫌。再次是正因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都在茶馆活动,所以各阶层及各政治派别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在茶馆有所反映,各种政治讯息也常常会透露出来。如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和以康六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巨大反差,以秦仲义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矛盾冲突。最后是因为茶馆除了真实性外,还有象征意味。小小的茶馆成了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或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是卓越精美的对话艺术。首先,《茶馆》的人物对话体现了精炼、简洁、富有含蓄性的艺术特征。如第
“京味话剧”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