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期”后,“澎湃新闻”还能澎湃多久
【摘要】“澎湃新闻”上线后迎来了短暂的“蜜月期”,“蜜月期”过后,质疑和挑战纷至沓来。半年过去了,澎湃新闻自身存在的三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包括:原创内容后劲不足、商业模式仍有待市场检验、新闻问答模式效果不明显。传统媒体是否真的缺少“互联网DNA”,澎湃新闻的今后实践与走向仍然是业界观察的好样本。
【关键词】澎湃新闻新闻App聚合发送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一、“澎湃新闻”短暂的“蜜月期”
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发布微博,宣布“澎湃新闻”上线,引起舆论的极大关注。
澎湃新闻的内容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评也懂建设,听民意但不迎合,谈问题也谈主义。澎湃的意图就是:在信息纷杂的时代,由追问洗出真相,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见解,促进民智的成熟与社会的发展。
时政报道是其最为突出的特色。借助《东方早报》原有数百名记者报道团队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澎湃新闻的时政报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时事”的各个专栏,如“中”“人事风向”“港台来信”等,包揽各种时政热点,直击转型中国的各个舆论场,包括中央政令热点、反腐动向、人事异动、港台舆情等,全面满足公众对中国时政的好奇和期盼。
思想的争鸣也是澎湃新闻的着力点。不同于其他很多新闻App的娱乐新闻、社会新闻满天飞的情况,澎湃新闻对思想的关切非常到位,思想板块的很多专栏如社论、思想市场、请讲、专栏等非常具有深度和力度。社论几乎每天都有对最新热点时事的评析,专栏则有众多国内外知名大家奉上的思想盛宴。在一个新闻资讯严重超载的时代,独有的观点和犀利的思想无疑是其最好的卖点。
澎湃新闻的出现,背后是上海报业集团投入3~4亿巨额资金、近400人精英记者团队长时间的准备,也是我国传统纸媒的又一次尝试和突围。此次尝试的大环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根据中国报业协会2013年度全国报纸印量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报纸印量呈现负增长的单位有90家,占被调查149家单位的60%。
澎湃新闻的上线,给业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一时好评如潮。其内容设置、特色专栏等受到大家的追捧,澎湃新闻和公众迎来了一个短暂的“蜜月期”。
二、质疑和挑战纷至,“蜜月期”提前结束
蜜月总是短暂的,对于澎湃新闻来说也是如此。从它诞生之日起,它的每个细节就被置于公众的“放大镜”下,被仔细地研究和品评。
2014年明23日,也就是澎湃新闻上线刚满一个月,《光明日报》刊发了_一篇文章,文中在对澎湃新闻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1)原创内容后劲不足。海量的原创内容给等各部门的运营、把控带来巨大的压力。(2)商业模式有待市场检验。对精英、政治类话题而言,吸引的受众数量不会太大,以这样的模式去售卖广告,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下去?存疑。(3)新闻问答模式效果不明朗。追问、跟踪等方面不能和其新闻产品实现贯通。
澎湃新闻2014年7月上线到2015年2月,已经运作了半年多的时间,上述问题有些已经解决,有些还没有找到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原创内容给内容、监管方面带来压力。澎湃新闻做的是时政类
“蜜月期”后,“澎湃新闻”还能澎湃多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