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计算教学合肥市马岗实验小学王林华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 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 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 具体地说, 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 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 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 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要过好计算关, 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 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 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 20 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 有各种计算方法, 可以从低位算起, 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 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二、讲清算理是关键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 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 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 24× 13 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 13个 24 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 3 盒的支数是多少即 3个 24 是多少,再求 10 盒的支数是多少即 10 个 24 是多少, 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从而让学生知道, 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 第三步是相加, 这样使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 3个 24得 72, 所以又要和乘数3 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 10个24 个得 240 ,(也可看成 24个 10 )所以 4 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三、思维训练是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 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教学大纲指出: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 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微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 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 74+100 ÷5×3 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
王林华论文.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