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什么修辞手法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示功效
对联,是中国一个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名联迭出,妙语如林,已组成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自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巧妙地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遣词造句,状物抒怀,以整饬凝练的语言形式来表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含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所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之因此含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中修辞手法的灵活利用也是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能够说,假如离开了修辞,对联的审美效应将大为减色。下面试举例分析部分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使用及其表示的功效:
比方。比方是对联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这一联上下句各自组成比方,把抽象的道理表示得形象生动。有时是一联中的上句和下句组成比方,如:
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联上句表述艺术创作中的经验:绘形易绘神难。下句说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难。二者之间组成比方,将诗情哲理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借代。不把人和事物直接写出来,而用和之亲密相关的东西替代它。这种借代手法不但广泛利用在诗文中,在对联中也常可见到。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这是旧时旅店里常见的一副对联,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这里借“二十八”代“宿”(这里别解为“住宿”义),借“三十三”代“天”。意即“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种借代手法的巧妙利用使联语别具一格,有一个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拟人。拟人即给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使之含有活泼的生命力,这也是形成联趣的一个手法。如: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能“虚心”,梅有“傲骨”,这显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审美效应。作者经过巧妙的构思,感物咏志,把抽象的品格气节表示得生动形象。
夸张。依据表示的需要,有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以期引人注目,这种手法称为夸张。如:
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副对联,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莺莺在长亭泣别张生时那种难以遏抑的离愁别恨,分外真切感人。
顶真。顶真又称“连珠”,以前一句的结尾来作后一句的起头,使相邻的两句首尾蝉联。如:
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一副名联。上下联的两个分句中全部利用了顶真手法,前后蝉联。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引申阐发,意蕴深长。
回文。回文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有单句回文和双句回文两种。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是厦门鼓浪屿的一副对联。上句和下句全部可顺读倒读,回环流转,妙语天成。
双关。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一样事物的修辞方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常见的有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上联中“荷”谐读作“何”,“藕”谐读作“偶”。意即:“因何而得偶(配偶)”。下联中“杏”谐读作“幸”,“梅”谐读作“
2021年对联是什么修辞手法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示功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