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英语一班 1430100026 蓉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或周期理论
案例 新教师怎样度过“磨合期”
几年前,在新教师招聘会上,某校破天荒地招到了一位化学专业的华东师大学应届高材生,校长如获至宝,逢人就夸。一来,因为化学学科在校历来是“软肋”,迄今为止,从来没有一位科班出身的化学专职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凑合着教。二来,在这样的农村学校中,如此“小庙”引进了一尊“大佛”,简直是蓬筚生辉。
新教师到校后,校长犹如抓到了“救命稻草”,寄予了厚望,让其充当“大梁”,希望以此为契机,扭转乾坤,一改其校化学学科积贫积弱的局面。在排课时,校长决定让其担任三个初三班的化学教学,另兼任一个班初二生物和班主任,因为生化不分家,而且生物也是会考科目。
该新教师上任后,工作十分卖力,人人夸奖。每天,起早贪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用他的话来说,“简直把脚都要当手用了”,就这样手忙脚乱,拼命地忙活了一个月。第一次月考,他教的三个班级“全军覆没”,与其他班级相比,平均成绩相差十二分之多,创学校“历史记录”,造成重大“教学质量事故”;第二次月考结果小异。就这样,一年下来,他屡战屡败,在校长、同行、家长和学生的责备声中“激流勇退”,搞得学校工作十分被动。
下一年秋季开学,同样是一位新分配来的教师,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校长决定降低他的工作量,让该教师只担任一个班的初一英语教学,让其慢慢熟悉教材,掌握教法,适应教学。由于该教师只担任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工作量比较轻,平时有充足的时间备课、向同行请教,经常去其他教师的班级听课,揣摩教法。一年下来,逐渐掌握了教学的基本“套路”,成绩不仅没有拖学校后腿,反而比其他老教师更胜一筹,教学技艺日趋成熟。
有了成功的体验,特别是校长、同行的表扬,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他的劲头愈来愈足,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一年就站稳了脚跟。在此基础上,下一年,学校安排他担任了两个班级的初二英语教学,还兼任一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虽然忙了一点,但因为已有了一定的教学
“临床经验”,具备了一定的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所以,在教学时比较顺手,教学实绩日益突出,在校小有名气。
分析:一直以来,人们在学校管理中都深谙“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的道理,加上新教师年富力强。所以,新教师一分配到校总习惯于给他们加足马力,压担子,给位子,“恨不得一口气让他们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为时过早,欲速则不达。
新教师刚从高等院校毕业,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精力充沛,但其教学“临床经验”一穷二白,既不懂得教学上的“规则”,也不熟悉教材,更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每天,除了备课就是上课,手忙脚乱,穷于应付。
过多的工作量使他们很少能真正摸透和掌握学生的情况,“超负荷”的工作量也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更不能抽出时间去向老教师请教、去听同事的课,仅靠自己闭门造车,独自摸索,无法借鉴学和能力永远只能在原地徘徊,裹足不前。在过重的工作压力下,新教师根本无力及时“休整”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得失,失败在所难免。
由于首战“出师不利”,对新教师的心灵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在失败的阴影下,他们显得畏首畏尾,自信受挫。更可怕的是,在学生中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以后学生会觉得这位教师不会教书,他的话就会大打折扣,“后遗症”不可估量。
有鉴于此,近年来,每当有新分配来的教师,学校总会安排他们较轻的工作量,使其“轻装上阵”,通过循序渐进,在自己的努力下、榜样的示下、同行的帮助下、领导的鼓励下,顺利度过“磨合期”,使其在较短的时间站稳脚跟,打出旗帜,迅速成熟。在其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再慢慢给他们压担子,使其真正充当教学上的主力军。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使用新教师时,千万不要过早“施压”,因为这个“磨合期”是新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如果“磨合”得好,则会给其今后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否则,会给满腔热情的新教师当头一棒,欲速则不达。开始时,我们一定要给他们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等其羽翼渐丰,条件成熟时,再委以重任,这对新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
此外,对于学校管理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们来说,明晰教师发展、专业成熟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是必要的。
这就是目前并不为实践领域所熟知的教师发展阶段理论。
有关教师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后流行于欧美,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套蔚为壮观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是一种以探讨教师在经历职前、入职、在职以及高职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发展规律为主旨的理论。该
教师发展阶段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