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洋人的近两百万箱鸦片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 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丰盈学生“善”之心智。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四字词语:敲锣打鼓、震耳欲聋、水泄不通、恭恭敬敬、垂手恭听等,习得遣词造句之奥妙,丰盈语言心智。
3、体会销烟前的沸腾场面,引导学生练习写一个节日的有趣的场面,丰盈谋篇心智。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里的“烟”指什么?你知道吸食鸦片有什么危害?(出示图片),假如他是士兵,会怎样?他是农民,又会怎样?假如一个国家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还有希望吗?
据统计,1838年的中国,有两百多万人吸食着鸦片,朝廷的官员、军队的官兵、普通百姓,男男女女。吸呀吸,吸得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吸呀吸,吸得中国人白花花的银子流进了外国人的腰包;鸦片,给我们的民族带来耻辱,带来灾难!这时的人们多么希望有谁能站出来禁止鸦片,销毁鸦片,这一天终于来到了,那就是----(
1839年6月3日),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设计理念: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同时注重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
二、浓缩课文,抓住文眼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句话能表现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2、这句话告诉我们虎门销烟是什么?(板书:壮举)壮在字典里有三个意思:
a、健壮有力
b、伟大、有气魄
c、增加勇气或力量
轻声读一读,再联系课文,你认为“壮举”的壮是哪种意思?壮举就是伟大、有气魄的举动,那课文中的壮举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壮举,让我们试着用读书的方法来解决。
三、还原场景,精读感悟
(一)、再现城门前场景,体会沸腾
1、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1839年6月的广州城,城门边上张贴着一张大布告,快去瞧瞧吧!(张贴布告)
问:孩子,布告里写的是什么呀?谁能更大声地宣布这个好消息。
2、广州城的百姓们,听了消息后,你有什么想法?那在场的老年人、青年人、孩子们更是高兴,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赶快到课文中把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合作学习小提示:
①四人轮流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一个同学读时,其它三个同学认真听,并评价读得好不好。
②四人齐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③四人选择角色演一演,要有语言、动作、表情。
多么沸腾的广州城呀,能通过读书表现出来吗?让我们配上动作带上表情再津津有味地读一读。
(设计理念: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
虎门销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