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背景音乐:《高山流水》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诗句,揭示送别诗眼
1、出示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读读猜猜,这是谁的诗句?(李白)
是啊,大诗人李白,生性豪爽浪漫,喜欢饮酒作诗,很多诗想象奇特,色彩瑰丽,被称为“诗仙”,今天我们要去感受这位“诗仙”和友人相逢离别时的真情流露。
3、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读题猜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里就有一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
4、生说师归纳:谁送谁?在哪里送?什么时候送?怎么送?为什么送?
5、读题、释题: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
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之”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6、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书写“读懂诗题”)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二、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书写“读通诗句”。
1、自由读
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
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书写:“理解诗意”。)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
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四、精读品味,合作探究问题
理解重点词句
1、理解“烟花三月”
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
黄鹤楼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