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的账单一:福尔摩斯
即使我已经花了相当篇幅讨论侦探的职业世界(和她们的营运模式),但对小说当中侦探的“收费”问题还以为意犹未尽,仿佛还能够再多谈部分。 但这么一笔复杂难算的账,要从何说起?以我的想法,最简易可行的方法,应该还是回头重新从福尔摩斯说起。卡尔・雅思培不就说过吗?所谓的“经典”,就是那些我们不停要回头重新造访、也不停会有新的收获的典籍。而在侦探这个行业里,恐怕没有比福尔摩斯更经典的了。
让我用福尔摩斯小说中松桥探案这个例子来说明吧。松桥探案收录在最终一部短篇小说集福尔摩斯档案簿里,是柯南・道尔在1921年到1927年之间所写的福尔摩斯小说,也是最终的一批。这个时候,柯南・道尔已经撰写福尔摩斯小说前后快要40年了,她对自己笔下的角色已经全盘了然于胸,角色的个性、脾气、语气全部已经成熟了,作者在描绘福尔摩斯的时候,似乎不假思索,我们读起来也以为形象生动“如在眼前”。
在松桥探案里,一位担任过美国参议员的金矿业巨子前来委托福尔摩斯一个案子,这位外表气派、态度傲慢、性情急躁的亿万富翁劈头就说:“让我话先说前头,福尔摩斯先生,在这件事上,钱对我不是问题。”她继续用词尖锐地说,“你能够把钱拿去烧,只要它对照亮真相有帮助。”最终她极不礼貌地结尾:“你开价吧!”
肥羊上门,开口就说“钱不是问题”,带来的问题又显然颇为紧迫(牵涉到一条人命,加上一位女子的清白),何况当事人还有一个“为富不仁”的身份,假如福尔摩斯有点“供需法则”的概念,或有些“劫富济贫”的侠义之感,她就应该狠狠地开出一个“社会所得重分配”、大快人心的价码。不过,假如你熟悉福尔摩斯的小说,你当然已经知道不该期待这类的戏剧性,因为福尔摩斯丝毫不为所动,只是淡淡地说:“我的专业服务是固定按级收费的,并不因人而异。你能够先不付,我会最终再一并请款。”
福尔摩斯显然是不知道或不相信经济学上“价格差异”这件事,她并不想向有“支付能力”的有钱人提出更高的价格,她说她“固定按级收费”。但问题是,假如价格是“说一不二、童叟无欺”,那意味着我们在其它篇章里看到前来求援的“无产者”也付的是相同的价格,这对于手头窘迫的无产阶级并不是好消息,除非福尔摩斯的服务“物美价廉”,人人付得起。但这么可能会有其它的问题,一是福尔摩斯极可能会“入不敷出”,另一个副作用是她的案子会太多,让我们的大侦探疲于奔命,应接不暇。
这两件事似、乎全部不曾发生。即使在办案时福尔摩斯似乎从不考虑成本,该雇车就雇车,该出差就出差,该登报就登报,该付钱给探询情报的街童或车夫,她干脆痛快,从不小气,我却不曾在小说里看到福尔摩斯有过任何财务周转问题的蛛丝马迹。而福尔摩斯退休后,她隐居在沙塞克斯郡一栋面对吉英利海峡的“小房子”里,她谦称她的房子是“小房子”,可是有时候又称它“我的别庄”(my villa),“别庄”一词源于罗马时代,指的是“上流阶层的乡间住屋”,可见不是寒酸的物件。此屋坐落在一大片土地上的一角,福尔摩斯养蜂消遣自娱,屋中雇有管家照料她的起居,退休生活优渥舒适,“老有所养”,似乎顾问侦探的营生并不太坏。
福尔摩斯经济宽裕,似乎并不是来自“薄利多销”,我在书中看不到她业务繁忙、疲于奔命的模样(实际上,她的业务有时候冷清到她必需施打吗啡来提振一点人生的刺激性),福尔摩斯大部分时候
2021年福尔摩斯的账单一-福尔摩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