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绎萧绎和宫体诗
摘要:作为宫体诗的健将,萧绎一生全部追伴随其兄宫体诗领袖萧纲。她不但兴趣文学,而且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乃至诗人群体的领导方面,全部和萧纲遥相呼应。她提出“吟咏风谣,流连哀思”、“情灵摇荡”等相同的文学主张。“世代亟改,论文之理非一;时事推移,属词之体或异”的理论;提倡了一个西府文人集团。这些,全部推进着整个梁代诗坛日益以求新求变为美,使宫体诗成为一个时代风尚。
关键词:萧绎:宫体诗
南朝梁萧氏父子尤其是萧衍、萧纲、萧绎全部曾为帝王,亦为诗人,其中。父萧衍为“竞陵八友”之一,兄萧纲为宫体诗领袖,弟萧绎,则正如石观海先生在宫体诗派研究中所说,为宫体诗“健将”。这三萧诗歌成就虽不高,而对文学的影响却可和“三曹”并论。三萧之中,若论诗才,萧绎自是不及其父萧衍和其兄萧纲。不过。究其一生,在诗歌方面,萧绎无疑是萧纲的忠实追随者,在官体诗创作和理论提倡方面,她全部和萧纲遥相呼应。而且。她和其兄一样,拥有一个宫体诗文学集团。其中很多人还曾是萧纲东宫文人集团里的组员。
一、对文学的痴情
受父兄的影响,萧绎一生兴趣文学。萧绎之母阮修容,在武帝诸妃中地位极低,自然,和当初视同皇后的丁贵嫔所生的萧统、萧纲相比。萧绎在政治上的地位自是不及。再加上昭明生来俊美,萧纲亦容貌不差,而萧绎本身却“眇一目”。政治地位的低微和生理的缺点,却使得她更为勤勉。在韬光养晦的同时,萧绎读书甚多。梁书・元帝本纪载其“既长好学,博综群书”,南史・梁本纪还载其“性爱书籍,既患目,多不自执卷,置读书左右,番次上直,昼夜为常,略无休已,虽睡,卷犹不释”。萧绎还藏书数万卷。在西魏攻破江陵城之前,竟命人将自己所聚图书十余万卷付之一炬,造成中国古代典籍的一次大劫。宁愿毁掉心爱之物亦不将其留和她人,其爱书至此,亦是世代罕有的了。
二、新变的文学理论
一个新的文学要蔚然成风,必有其理论支撑。宫体诗从萧纲东宫产生,能在短暂的时间发展为粱陈两朝的主流文学,进而影响至隋唐,当然离不开领袖萧纲的理论提倡。而萧绎的贡献也是不可小视的。
(一)“吟咏风谣,流连哀思”、“情灵摇荡”的文学主张
正如朱东润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纲领中所说:“萧氏弟兄对于文学之评论,可分两派。萧统之论,较为典正,持文质彬彬之说。萧纲、萧绎,则衍谢眺、沈约之余波,创为放荡纷披之论。和乃兄迥别矣。”萧统是不折不扣的正统文人,而萧纲、萧绎则为经典的宫体诗人。萧纲提出“文章且须放荡”、“吟咏情性”、“新致英奇”的官体诗理论,和之相呼应,萧绎提出了“情灵摇荡”、“吟咏风谣,流连哀思”的文学主张。
在所著的金楼子・立言中,萧绎曾对古今学者进行分析,进而论及文笔之分。书中写道:
古之学者为己,令之学者为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古人之风也。修天爵以取人爵,荻人爵而弃天爵,末俗之风也。古人之风。夫子因此昌言。末俗之风,孟子因此扼腕。然而古人之学者有二,令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令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而学者率多不便属辞,守其章句,迟于通变,质于心用。学者不能定礼乐之是非。辩经教之宗旨。徒能扬榷序言,
2021年萧萧绎萧绎和宫体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