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散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全面研究一下这位先贤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 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 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故居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
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齐桓晋文之事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3、不识有诸?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桓文之事。
何如—如何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识—知道、懂得、认识
诸—之乎
翻译第一部分
齐桓晋文之事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5、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7、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异—对……感到奇怪。
以……为……—认为……
这真是什么心理呢?
宜—应该
所以—……的原因
合于王—于王合。和王道仁政合拍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第一部分
齐桓晋文之事
8、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独—“却”
为—是
明—视力
见—表被动
9、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折枝—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老1—意动用法。尊奉。
老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长辈。
幼—爱抚。
天下可运于掌—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翻译第一部分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