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楹联创作.doc浅谈楹联创作
罗昭
楹联意即张贴或悬挂在两边门框和厅堂柱子上的联语。由上下联构成, 两边相对,故又称对联或对子。
一、 楹联的起源与发展
楹联起源于五代,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 是最早的一副楹联。到了宋代,楹联进一步推广,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说的 桃符即春联,可见春联在宋代已相当普遍。
历经元明清民国几代,楹联又有了很大发展。时至今日,它已遍及全国, 成为广大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深受群众喜爱。楹联之所以风行于世,与 一些人的重视和大力提倡有关,(包括皇帝在内,如明朱元璋、清康熙、乾 隆皇帝都很喜爱楹联。)但它能在城乡人民长久流传、久盛不衰,主要还在 于它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它本身的艺术魅力。
二、 楹联的性质和作用
楹联是中国文学特有的形式,被誉为我国文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是 律诗的中心组成部分(律诗为八句,分首、颔、颈、尾四联,颔、颈二联 须用对仗,)又是和书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它和其他诗文词赋一样, 是一种抒怀言志,讽时刺世,歌颂清平盛世,描写祖国美好风光的工具。 人们阅读一副好的楹联,不但会从中得到艺术享受,而且可以得到启迪、 激励和鞭策,甚至可以用作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武器。
例一,《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副楹联把大明湖风景描写的多么壮丽,同时又给人一种清新舒适感 觉。
例二,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例三,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上两副楹联,揭露了和抨击了旧社会中人民所受的盘剥压迫,已经家贫
如洗,沦于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读后令人愤慨。更为巧妙的是例二的四 言联,运用谐音换字的手法,对反动政府欢呼“万岁”粉饰太平的现象, 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三、楹联的分类
(一)按性质分,种类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五大类:
1、 实用联: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贺喜联(生子、乔迁等)行业 联等。
2、 游览风景联:旅游胜地风景联等。
3、 祠庙联:寺院、庙宇、墓碑联等。
4、 讽谕联:直谕、间谕、讽喻联等。
5、 箴戒联:劝勉、自勉、格言、明志联等。
(二)按字数分:
1、 短联,通常字数不多的楹联,以五、七言为多见。
2、 长联:全联可多至数十或数百字,如清孙髯翁《昆明滇池大观楼联》 全联共180字;清末,张之洞《屈原湘妃祠联》全联共400字。
短联举例:
一言联,死;币。意谓宁可站着死,不愿倒悬着生。
二言联,钓鱼;打猎。鱼书;雁字。
三言联,乌衣巷;燕子矶。花结子;树正荫。
四言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五言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六言联,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七言联,大江南北映红日:长城内外尽朝晖。
松鹤延年人延寿:山河长绿国长春。
八言联,日暖神州光辉万里;春回大地气象一新。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四化宏伟目标。
九言联,辞旧岁喜看江山如画;迎新春展望前程似锦。
教育谱新篇人才辈出;科学创奇迹捷报频传。
十言联,重教育科研树百年大计;讲文明礼貌标一代新风。
与众同甘苦不搞特殊化;为民谋幸福愿当孺子牛。
长联举例,孙髯翁《云南昆
浅谈楹联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