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如何寻找“最近点”新闻姓“新”,早有公论。新闻之“新”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导语在新闻中“首当其冲”。如果导语中出示的时间要素是明日黄花,就很容易使人倒胃口。讲故事、写小说可以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新闻导语处理时间要素,却必须遵循一个新闻写作特有的基本原理——寻找“最近点”。“最近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实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近”,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时间最近的“点”。请看下面的导语: 本报讯今年我省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摘自 1997 年12月8日河南某报) 本报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广东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摘自 1998 年1月14日南方某报) 上述两例导语所选择的时间要素“今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都是时间段,违反了“最近点原理”。本报讯去年 11月4日,贵州省安顺县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长、副县长, 共有 402 名人民代表到会。结果,不太出名的袁冠宇,以 306 票当选为副县长。(摘自 1992 年3月21日北京某报) 这条新闻于3月份见报,报道的却是去年11月4日的事。这个时间点属于“远”点,因此也违反了“最近点”原理。本报讯 3年前,一个以四川籍无业游民邓卫东为首的团伙流窜到云南,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手法进行诈骗。 1994 年8月底开始,他们打着“《东方文化艺术报》丛书编辑部”等旗子,以“宣传”作诱饵四处拉赞助。今年 7月24日,这个团伙被昆明盘龙区文化稽查队和盘龙公安分局查获。初步查证,受骗单位近千家, 金额 300 多万元。(摘自 1997 年7月26日云南某报) 这例导语反映的是又一种违反“最近点”原理的情况。当导语中涉及过去和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时间要素时,记者舍近求远,把时间上较远的一“点”写在了前面,而将较近的一“点”放在后面,明显不妥。恰当的写法应该是: 本报讯一个打着“《东方文化艺术报》丛书编辑部”等旗号行骗长达 3年之久的诈骗团伙, 7月24日在昆明被盘龙区文化稽查队和盘龙公安分局查获。 3年前,一个以四川籍无业游民邓卫东为首的团伙流窜到云南,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手法进行诈骗。他们以“宣传”作诱饵四处拉赞助。据初步查证,受骗单位近千家,诈骗金额 300 多万元……上面这些文字的调整,将 7月24日作为“最近点”在导语中突出出来,而把“3年前”这个时间“远点”(甚至是“时间段”)作为背景材料,放到主体中交代。这样的处理便于突出新闻的时效,避免“旧闻”之嫌。有些新闻中时间要素的“最近点”是显性的,容易发现;而有些新闻的“最近点”需要花一番力气去寻找。那么如何寻找呢? 一、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如对“水源污染造成食物中毒”的重大恶性事故的报道,今日凌晨出版的日报上, 新闻导语可这样写: 本报讯本市昨日发生一起因水源污染造成的恶性食物中毒事件。截至昨晚 10时半, 有19人被送进医院抢救,其中 4人因中毒太深死亡。而对于晚报(或下午版)来说,因出版周期之故,错过了报道的“第一时间”,那么在今天下午见报的新闻中,如何处理时间要素呢?晚报记者应通过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以“今天上午”作为“最近点”在导语中出示,披露与此事件有关的最新材
记者编辑学习——新闻导语如何寻找“最近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