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动物谚语看中日文化差异的差异
摘 要 谚语是人民大众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语言就象一面镜子,反映了该国的文化,由于中日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不同,在谚语中使用的动物也不同,它体现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动物 谚语 中日文化差异 映射
1引言
谚语是人们根据自己长期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并经过大众传诵,锤炼,完善而流传于世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古以来中日两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在悠久的交流历史中,很多中国文化流传到日本,谚语也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随之流传到了日本。因此,中日两国有很多相同、相似的谚语。但由于两国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等不同,许多谚语在表达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日本特有的文化也孕育出了很多独自的谚语,这样日本又有自己不同的谚语。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着大量与动物有关的谚语,它们是人类文化的全景速写,可以从中看出该国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笔者从中日两国谚语中挑选出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有关动物的谚语来比较和分析各自的意义及表达方式,从中分析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2中日谚语中动物的使用偏好
这里的使用偏好,指的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圈中,通过动物来表达生活经验、事物道理时在谚语中的具体使用情况。
虎
在中国虎一向是猛兽的代表,被奉为百兽之王,“虎”常被描述成“壮哉于兔豪且雄,猛气不与凡兽同。吞牛伏豹爪牙利,空谷一啸来天风”的“虎大王”。自古以来,有关虎的成语,谚语就一直丰富着人们的语言生活,在中国谚语中,虎常和狼连用,两者都是凶狠,残暴的形象,用作比喻强大,凶恶的势力。如“蜂蚁也有君臣,虎狼也有父子”。“人可以和虎狼搏斗,却无法和苍蝇争吵。”还有“前怕狼,后怕虎,一事无成白辛苦”。而在日语谚语中,虎常和鼠连用,虎作为威猛强大,鼠作为胆小无力的形象代表,两者常作为强弱势力的对比双方在谚语中出现。举例如下:
(1)虎鼠となる // 虎沦为鼠 虎落平阳。
(2)猛虎も?rを失えば鼠にひとし // 虎失其势犹如鼠。
(3)用うれば虎となり用いざれば鼠となる // 用之则为虎 不用则为鼠。
(4)?rに遇えば鼠も虎になる // 时来运转鼠变虎。
日本是个不产虎的国度,但聪明的日本人巧妙地应用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虎为本民族的语言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虎作为一种文化意象,中日两国意识不尽相同,表现在语言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因此在使用上不可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由于其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海洋渔业十分发达,鱼的种类繁多,从而使得日本人与鱼接触的机率大大提高了。日本人几乎每餐都吃鱼,这种“无鱼不成宴”的习惯,也影响到了语言方面,谚语中几乎也达到了“无鱼不成谚”的程度。日本人在长期与“鱼”等海产品交往中,创造出了许多形象、生动、寓言深刻耐人寻味的词语和谚语。这种语言现象在其他国家是绝无仅有的。这可谓是日本语言文化中的一个独特之处。
例如:(5)俎上の?~//喻任人宰割。
(6)?~心があれば水心 //将心比心。
(7)猫の?~辞退//馋猫谢绝鱼,故意装装样。
(8)山芋が?になる//山药变鳗鱼,无奇不有。
(9)山の芋?とならず//太阳不会从西面出来。
(10)?なくば狗?~//喻得过且过。
(11)?登り//喻青云直上。
(12)章?~の友食い//喻同类相残。
(13)海老で?を?る-用虾米钓大鱼。
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
日本民间传说中的猫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是温柔善良,勤快能干的美好女性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被神格化,、附带恐惧感的灵物。基于对猫的习性的了解和对猫的感性认识,以猫为素材来抒发感受,情感的谚语在交际双方产生了共鸣,形成了投射在语言上的民族特色。在以猫为素材的众多谚语中,猫或被当做目不识珠的无能之辈,或被当做馋嘴贪吃的无用之才,或被当做素养不高的庸才,或被当做忘恩负义的不耻之徒。例如:
(16)猫は虎の心を知らず//燕雀焉
由动物谚语看中日文化差异的差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