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等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你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吗?(对,它就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诗歌,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q93485240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04-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