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之殇合资车
导语: 中华牙膏、美加净牙膏等畅销全国,国产洗发水、香皂卖得热火朝天......现在,伴伴随合资模式的终止,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名牌产品,却在不知不觉中全体戛然而止。
合资之殇,伤在何处?
中国的本土企业大多全部走过合资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外资品牌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很多企业全部选择了这条路。时至今日,这些企业的命运也大致相同:曾经叱咤风云的品牌伴随合资而消亡,即使有部分国有品牌依然屹立不倒,但和昔日的灿烂辉煌相比也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实际上,合资的当初,跨国巨头们看中的是中国企业手中的生产线、劳动力和大片忠实的消费者群体甚至是销售网络。中国企业在当初合资时就注定了要将自有品牌和设备转让给外资,但在合资企业里占据不到二分之一的股份,然后所以丧失了在企业中的决定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本土的日化企业曾经历了一次繁荣的高潮期。"活力28"、"白猫"、"熊猫"、"海鸥"、"桂林"、"天津"等全部响彻大江南北。中华牙膏、美加净牙膏等畅销全国,国产洗发水、香皂卖得热火朝天......现在,伴伴随合资模式的终止,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名牌产品,却在不知不觉中全体戛然而止。
合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全部会倾力打造跨国企业的品牌,对于中方企业来说,这就相当于是给他人养孩子,一旦不合资了,品牌自然就没了。同时,部分我国企业为了和跨国企业合作,迫于外方压力而放弃自主品牌的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多年来,部分跨国企业为了控制中国市场,在和我国企业的合资合作谈判中,往往凭借关键技术要挟中国企业放弃自己的民族品牌,而我国企业为了取得技术上的支持,不得不屈从于这么苛刻的条件。以至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国际品牌,而以前的部分耳熟能详的国产品牌就此消失了。回顾这些年来,中国市场上所出现的合资悲剧,几乎全部是刚开始时得到了部分资金,使自己得以临时渡过了危机,但一开始就追求的技术没得到,反而将自己的市场和品牌全部给丢掉了。
回过头来看,这一切是不是早已布好了的“合资陷阱”?
汽车产业曾是“合资陷阱”的重灾区。1986年国家将汽车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并关键扶持以一汽、二汽、上汽为主的“三大三小”六
2021年合资之殇合资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