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讲稿《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 是在《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一书的基础上以讲座的形式传播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又辉煌的传统文化。本讲座以汉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传世文献资料的记载,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因此,本讲座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术性。本讲座暂定二十五个专题,通过对古代汉字的分析研究,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诸多方面,如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汉字与八卦、河图、洛书,与古代天文知识,与古代地理知识,与古代生育文化,与时空观念的形成,与数概念的形成,与古代民族观念,与古代医学、法律、书法等, 同时也反思了汉字文化的悲剧——汉字与古代测字术、汉字与古代避讳制度以及文字狱等负面的东西, 希望人们能汲取历史的教训。所以说本讲座既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更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希望本讲座能对弘扬悠久而又辉煌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讲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与汉字文化《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透过汉字这个文化载体去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因此,我们首先应弄明白什么叫汉字?什么叫文化? 一、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 1、“汉人”名称的由来。“汉人”之“汉”最初指的是水的名称, 而不是民族的称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水部:“汉, 漾也。东为沧浪水, 从水难省声。”漾是漾水。《说文》:“漾, 水出陇西相道, 东至武都为汉。”又:“沧浪水南入江。”可知汉水的上游叫漾水, 中游叫汉水, 下游叫沧浪水, 至汉口注入长江。“汉”之用于人事,乃自秦末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开始的。自此以后,汉王的军队便叫汉兵。汉二年二月, “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 ”则开始以“汉”为国号了。汉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请汉王为皇帝。汉王刘邦稍微客气了一番,遂于二月甲午日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今山东曹县境内)。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汉高祖,西汉王朝正式建立。汉武帝以后, 正式出现“汉人”、“汉民”之类的称呼。到了东汉以后, 汉人、汉民的说法就更加普遍了。] 这时候的“汉人”已专指生活在中原地区而承继华夏文明的华夏族的后裔, 与蛮夷戎狄相区别。可见,“汉族”作为一个民族的称谓, 正是由刘邦建立汉王朝而得名的。正式称为“汉族”, 大约在魏晋之际。其形成如下图所示:汉[ 水名] —→汉王—→汉军—→汉朝—→汉民、汉人—→汉族“汉人”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前,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夏王朝建立以后,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原始居民就称为夏,或华,或华夏连称。至商、周之际,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部落统称为夏。“华夏”之名的含义,《尚书正义》: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中国历史上的夏王朝历 14 世,共 17 王,经 470 余年而亡。夏亡后,代之而起的是商王朝。商本是夏的属国,居东方,灭夏以后,直接继承了华夏文明和文化。自商代中期盘庚将国都从亳迁至殷虚(今河南安阳西北)以后,始称殷。到商纣时,由于昏乱暴虐,遂被兴起于西戎的周所灭。殷商历 17世 31 王,享国 640 年左右。西周时期, 不仅疆域范围空前扩大, 包括了原来夏、商和周自己的本土, 而且文化事业也得到空前繁荣, 以至于生在几百年以后的孔子都羡慕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王朝历经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至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天下大乱,周天子已不能号令天下。此时,崛起于西周故地的秦,开始强大起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终于统一了全国,建立起空前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础。秦王朝时,对外交往开始多起来,九州岛畛域之人则叫秦人。由是观之,所谓夏或华夏,乃至于殷人,周人,秦人和汉人,原来都是因朝代而得名的。到西汉中叶, 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 本以汉朝得名的“汉人”, 便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了。大约在魏晋之际, 渐渐始有“汉族”这一民族称谓。南北朝时, 也有把夏之后裔称为“华人”,以与四夷相对。“华人”一语至今仍在使用,专指寓居海外的中国人。历史上,欧洲人曾一度把中国叫“支那”。据考证, “支那”一词源于拉丁文 Sina 。最早见于公元 80— 89 年间完成的《爱利脱利亚海周航记》。最初提出“支那”为“秦”的译音者是卫匡国,他于 1655 年刊印的《华新图》中提出。后来法注释》中也说,印度、欧洲人称中国为 China (支那),其语源即来自“秦”。 2、“汉字”名称的由来。在“汉字”出现以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人把自己所使用的书写符号只叫“文字”。例如许慎《说文解字叙》曰: “盖文字者, 经艺之本, 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后, 后人所以识古。”“汉字”一词, 最早见之于《元史》。《元史· 兵志· 马政》:“(马) 收除见在数目, 造蒙古、回回、汉字文册以闻,其总数盖不可知也。由此可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讲稿精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