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崆峒三“神”.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崆峒三“神”
  
   神 路
  
  上崆峒山,要到达绝顶,通西台,经“一线天”抵雷声峰,必须登“上天梯”。
  我把“上天梯”说成神路。
  一条378级石阶从天垂落,或者从壁立的岩石直上碧空,两侧深峡邃壑,似乎“天梯”非凿穿的石阶,而是临空悬挂,攀援其中,颠簸摇晃,既不能左顾右盼,又绝不敢向后看,然幽深,恍惚,目眩腿颤。此时此处行万不能气馁胆怯,要屏气凝神聚力,一寸一步,一步一阶,向上,向上。这是真正意义的攀登,身在攀,心在登,从峭岩绝壁上攀登上去,步步攀援,阶阶升高。上者,心中的“神”在张扬;裹足不前,不是气力不足,而是“神”的靡败。八旬老人挥汗拾级而爬,一些俊男靓女望“路”兴叹,他们心身处在两种精神境界。
  在“上天梯”登攀,幻中始觉真,混沌里渐见空灵,有神明指引,显现“超我”的境遇。所谓“神”,就是步入意志、精神和情怀的神圣美妙之中。
  “初唐四杰”的骆宾王有诗云:“沙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这里写登崆峒的维艰,也写到“壮志”、“精诚”的神灵所至,气势浩然。《史记》载:“二十七年,黄帝西至崆峒,登鸡头。”汉武帝三次登临崆峒,抛政务,辞随从,筑陋室,卧白茅,含辛茹苦向广成子求“至道”。广成子讲:“而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
   那么,什么是“至道”呢?我站在“上天梯”的“黄帝问道处”,良久思忖,陡峭的石阶上,黄帝匍匐攀援,而后秦始皇、汉武帝也来登山,远远近近的志士仁人、百姓更是络绎不绝,古往今来都在登“上天梯”,抵达崆峒圣境。他们人生希求经历这样的“神路”,“涤烦嚣,怡神志”,而抑或是“风雨以时,民人以和,意者山灵助我乎”,求“至道”而步“神路”,这是生命的体验。
  崆峒山上有副对联:“头上无冠天作冠日月星斗,足下少履地为履社稷山川。”想象壮阔,胸怀博大,名山生名对,名对状名志。
  还有副对联:“无意拈花是说法是非说法微笑已从这里悟,有心击磬为行道为不行道知音还向个中求。”“说法”要悟,“行道”要向“个中求”,那么“至道”就在“上天梯”中去“悟”,去“个中求”。
  这就是神路的“神”之所在。
  “上天梯”陡、险,但仍要登之攀之,下苦力立大志,这就是“神”;陡且险,登攀而到达胜境又为“神”。我们奋斗生年,走了很多曲折的路,前途并非光明;路,就是方向,大路朝天,其陡险总在“上”,但走上去结果错了,就得走出回头路。我们讲“神路”,大到社会的路,小至人生的路,要走必由之路,达“至道”之路。
  
  神 洞
  
  崆峒山有神洞,这与其他名山不同。
  洞,也就是黄土塬窑洞的延伸或扩展,大部分上穹下矩,背靠崖面,深入腹地,内蕴地气,外含天象,崆峒山神洞尤为别样景况。
  先说本名的崆峒洞,在主峰马鬃山岭太和宫无量祖师殿正中龛下,洞中为1米大,椭圆形,常年有气流喷出,如惊蛰融水,似重阳云飘,通山上的玄鹤洞,又通陕西陇县的龙门洞。传说广成子炼仙丹,泾河三龙王就在此洞往返运龙胆。它还通很多洞,幽深莫测,很早的崆峒山实际叫崆峒洞。
  崆峒山是道教第一山,此是缘,也是因,人文自然的神妙契合,空空同同,大自然赋予其“天”,人而悟出其“道”。
  抵达问道宫的香院,向东南方望去,但见东台的悬崖绝壁上

崆峒三“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