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藏在大山深处的明代古戏.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藏在大山深处的明代古戏
  农历二月初八,走进深山看古戏
  杨源是福建省政和县极偏远的一个山村,位于鹫峰山脉深处。若不是蜿蜒连绵的盘山公路,能让小车送我到村口,真不知如何攀越这重重叠叠的大山,探知峻岭深处究竟藏有多少传奇与瑰宝。
  杨源乡很小,全乡不过一两万的人口。杨源乡也有些破旧,但这里的建筑却很有特色。高高的山墙,敦实厚朴的土壁,鳞次栉比的乌瓦,是这里民居的特点。穿城而过的小溪,可以看到成群的鲤鱼在水中畅游。面对那一尾尾肥脊大脑的鱼儿,乡里是从没有人下溪去捉回家下锅的。乡民们说,那是神鱼,不能吃的。他们还告诉我,某年某月,一个外地司机趁人不备,偷偷下河抓了一条到车上,准备带回家去美味一餐,结果才走半途就发生了车祸……
  
  杨源真正出名的,并不是它的建筑、它的鲤鱼溪、它的廊桥和它的淳朴民风与奇特的新娘茶等习俗,而是每逢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一和八月初六到初九都会上演的古戏。虽说在全国谈不上独一无二,但在其他地方确是极为罕见。作为一个盛行于明清时期的独立剧种,仅有杨源乡与相邻的屏南县还听得到它的遗响,这便是有着“中戏。

  农历二月初八,我约上几位朋友,又一次乘车翻过春花灿烂与山谷间的稠岭,到杨源观看与拍摄四平戏去。
  
  
  四平戏,只为一个氏族血脉而生生不息的明代地方剧种
  
  四平戏又称“四平腔”,由明代中叶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成,嘉靖年间盛行于徽州(即现在的安徽歙县)一带。明末清初,四平戏随商人、官员等传入福建的政和、屏南以及福清、长乐、漳州、南靖等地。清中叶后,四平腔为安徽徽调、江西婺剧等所吸收,成为常用腔调之一。作为一个曾经独立的地方剧种,四平戏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消失了,戏曲史的专家们也都认为它不复存在了。然而不曾想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福建戏曲界的专家们意外在闽东北大山深处,听到了四平戏那高昂粗犷诙谐活泼的唱腔,看到在山村的古戏台上,年复一年地上演着代代相传的剧目,甚是惊喜,给了它“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美称。直到现在,每年的二月初九或八月初六,总会有些城里的客人到杨源来过节看戏,一睹它的风采。只是现在要看四平戏,也不是太容易的事,不像过去,隔三差五的就能看到。
  
  四平戏曲调活泼,乡民们告诉我,早年村里几乎人人都会哼上几段,下田耕作的村姑或是上山砍柴的小伙,都爱边劳作边唱,加上句末有帮腔的特点,经常出现一人高唱众人和的情景,那充满欢乐的场面可以让人回味许久。如今时代变了,乡里百分之七八十的年轻人都去了外地打工,留下来的人更崇尚其它东西了,爱唱爱听的是流行歌曲。没有了“粉丝”,会唱的人少了,演得自然也少。一位年已七旬的老者曾经对我说起这事,感慨中透着几分无奈。
  四平戏是如何传入政和的,老人也记不清祖上是怎么说的了。只知道这里上演四平戏的渊源与他们的祖先张瑾有关,知道他们的师傅是一位早殁的十二岁少年张香国。张瑾排行第八,村民们尊称他为“张八公”。张瑾曾是唐末年间朝廷的招讨使,在平定黄巢起义军中战死,被赐封“英节侯”,葬于政和县的铁山乡。二月初九是随张瑾一同战死的副将郭荣的生日,而八月初六则是张瑾的生日。所以每到他们生日的前一天,杨源的村民必定要派人先到铁山祭扫张八公,从坟上采来青枝,挂在英

藏在大山深处的明代古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