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公民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 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感悟公民与祖国的联系, 从感情上热爱自己的国家, 从理性上理解作为公民, 个人与祖国的法律关系。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三、教学方法:情境研讨与讲授结合四、课时安排: 2 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活动:情境研讨——谁说对了? (1) 安排学生判断 5 个情境的图文内容。(2) 指导学生阅读法律导航中的“公民身份的确认”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文本框中的法律原文和国际上认定国籍的两大惯例。() 分组研讨(4) 小组代表发言 2、教师总结分析:(1 )什么是公民?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分析: 一是个人具有某国国籍就是该国公民; 二是公民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2 )公民与国籍补充材料:国籍的取得,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取得国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因出生在某国而取得某国国籍, 这是取得国籍最普遍的方式; 另一种是加入某国国籍,即通过婚姻关系、收养关系、自愿申请等方式而取得某果国籍。一般情况狭隘, 一个人只有一个国籍, 但也有双重国籍或无国籍的人。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就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辩一辩:他们属于中国公民吗? A 我国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 B 我国未满 18周岁的在校学生 C 美籍华人 D 海外华侨 E 在中国定居的人、活动:新闻回放——当中国游客被困国外机场(1 )指导学生阅读背景材料:当中国游客被困国外机场(2 )分组研讨:中国游客为什么能顺利摆脱困境?你对此事件有什么感受? ()小组代表发言: (4) 结论: 我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这些权利的享受没有地域的限制,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 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国家都要义不容辞地提供保护和帮助。 4、教师分析:公民身份的内涵(1 )作为公民,我们具有国家宪法啊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 (2 )作为公民,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结合具体事例说明:(1) 1998 年7月1 日,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腐化堕落、贪污、渎职,被判处有期徒刑 16年。(2) 湖北原省长张国光因受贿罪一审被判 11年。() 云南原省长李嘉廷审判死缓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5、知识点拓展: 如何区分公民与人民?比较点公民人民内涵公民是法律概念, 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外国人人民是政治概念, 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敌人范围上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广泛, 除包括人民外, 还包括人民的敌人, 指全体社会成员凡是人民都是公民, 而公民不一定都是人民 6 、课堂小结: 7、课堂作业:(1) 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 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8 、板书设计: 我们都是公民一、公民身份的确认 1 、什么是公民 2 、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公民的内涵 9 、课后思:对公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对比中,学生缺乏方
后浪互联网精品资料_seo快速入门第一天-SEO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