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物理实践课——避雷针目录: ?中国是发明避雷针最早的国家。三国、南北朝之时就有此物,那时称为“避雷室”,宋朝称为“雷公栓”。它安装在建筑物上。现存的广西真武阁四栓不落地,德庆县文庙四柱不顶天,都是古代建筑师为了使厅堂避开雷击而设计的。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列·戴马甘兰于 1688 年游历中载:“当时,中国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头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着一根根很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奇妙的装置,若遭雷电电流就会以龙舌沿线下行地底,房屋遭不到破坏。”由此可见,中国是世界上发明避雷针最早的国家。避雷针的发展历史?避雷针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1706 — 1790 )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世纪以前,,认为雷电可能是一种放电现象,,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 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雷电交加,,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大声呼喊: “我被电击了!”后来,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 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 年,避雷针开始应用. 避雷针的形状? ? ? ? 、广播电视、加油站、建筑大楼、信标台, 通信基站、气象台、军事基地、雷达机房、银行大楼? 、雷达基站、信标台,通信基站、军事基地、雷达机房、银行大楼、天文气象台等重要场所。?c当避雷针截受雷击时,由接闪体接闪,通过雷电波形处理装置, 利用外壳与中心接地杆之间有 3mm 间隙,构成耦合电容,同时外壳通过一个电感线圈接地(中心接地杆)当下行先导接近接闪器时,由于频率极高,电感呈开路状态,电容对高频呈现短路特性,因此耦合电容作用下,接闪器表面电场强度迅速增加, 直至触发雪崩过程,从而能在顷刻间将雷电流泄放入地,以至有效的达到防雷害保安全的目的。避雷针的工作原理?避雷针是保护高建筑物免遭雷击的装置。它是一根粗铁条(或铜条),尖锐的一端伸出所要保护的建筑物的上空,另一端和深埋在地下的金属板很好连接。避雷针是根据尖端放电原理制成的。集中在导体尖端的大量电荷,其电场强度大到使周围的空气发生电离而引起的放电现象,叫做尖端放电。当带有大量电荷的雷雨云接近地面时,就会在地面上感应出大量的异号电荷,这时避雷针尖端处的电荷密度很大,从而电场强度也很大,因此产生尖端放电现象。避雷针尖端周围的气体分子被电离而产生大量的离子,与尖端所带的电荷异号的离子,受到吸引而趋向尖端,与尖端上的电荷发生中和;与尖端所带电荷同号的离子,受到排斥而飞向空间。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尖端放电效应使地面感应的电荷减少,总效果相当于感应电荷从避雷针的尖端放到空间。利用避雷针尖端缓慢而连续地放电,避免了雷雨云与大地之间剧烈的瞬间火花放电(雷击),因而防止了雷击对建筑物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避雷针实际上是一个“引雷”针。可见,要使避雷针起作用,必须保证尖端的尖锐和接地通路的良好;一个接地通路损坏的避雷针,将更容易使建筑物遭受雷击损害。不使用避雷针的危害
510避雷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