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小念头咏春小念头时间: 2006-06-07 - 分类: 咏春拳- 作者:- 出处:- 小念头, 过去亦别称“三拜佛”, 但仍以前者的名称流行。所谓“三拜佛”者, 是由于再次“古式”套路中有一摊两伏的动作; 而已四指朝天, 形如拜佛状的护手作为收回身前的动作。但由叶师及现实所传者,多为“一摊三伏”之法,故以不算三拜佛已。以“小念头”作为詠春牌第一首拳套之称别具含义。当一名初学者启蒙之日,教者会以告诫的语气对说: “小念头不正,终身不正; 习武如是, 做人如是。”—- 这道理简单; 因为小念头内包含了詠春拳的各种基本动作, 二日后的千变万化的招式, 无不靠此等动作组成; 若练习者连这首基础拳都练不好, 其日后技术之坏将不待言。而立身处世,若连小小一点念头都不向正途发展,其人品格之差亦不难想象了! 由此可知,“小念头”一辞意带相关; 创此名称的人用心良苦, 堪作今日詠春派门人在“武”与“德”方面作立身处世之铭。一百零八点在故叶问宗师以前,小念头圈套相传下来有“一百零八点”手。有关此说, 本人曾多年以来搜集资料, 比对及印证, 最后才发现个中秘密。原来, 每一单式动作谓之一点。如某些双手一齐做同一动作的(如:交叉梗手. 双枕手. 双摊手…. 之类),名为“复合式,作两点计算。而某些单手动作,名为“单式”,作一点计算。单一个“复合式”或“单式”动作,并非有出手起至收拳止计算; 而是指每一个不同用途的动作为一“式”。举例来说: 由左“日子冲拳”打出至收拳回腋之间之动作,已经是三式计算;其次序如下—“日子冲拳”.“由摊手变为圈手”.“收拳”。由于这是一招“单式”动作, 故作“三点”计算。又以开马后之最初一组动作为例: “交叉梗手”—“滚手变回交叉摊手”—“收手”。这是四个“复合式”的组合,故当作“八点”计算。过去及现在事实上, 叶问宗师当年所学, 与他日后在香港所传授下来的“小念头”拳套, 已有增删。甚至叶问宗师在未来香港之前所教的小念头拳套, 与现时在香港所练的, 亦略有出入。我不能断言叶宗师最初所学的小念头拳套有否早经其师. 其二师兄(吴仲素—叶宗师早期得技其功最伟). 其师叔( 梁壁—叶宗师后期修炼全仗其功) 等略加修改; 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叶宗师初投师门时之小念头, 与后来再跟其师叔梁壁时之小念头已有所变化。至于赞先生时代得小念头, 据极可靠资料证实, 是跟现目流行的小念头有小部分出入的。当时的小念头确实不折不扣有一百零八点手。但经不抵此数。比较来说, 我还是喜欢现目的一套小念头, 至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改进。以前的小念头, 在中段栏手动作以后是断作两式的, 但现时已一气连贯直落。此外, 现时的小念头亦充实得多。其实, 个人认为“学拳但求得其真意”。若拘泥于一招半式之间的来源问题, 或一意追求正统, 而疏忽于拳理中优略正误之法, 无非抱残守缺。尤其对于讲求活用随意, 脱离旧有一套“对拆方式”的传统武术观念的詠春拳术,更不应有此种狭溢思想。结构与重心在小念头中,“一摊三伏”的一组动作,可算是整套拳的重心。这组动作应越练越慢,直至出手或回手达到“力不断而若止. 形似静而时动”的缓慢程度, 方会领略此中之妙。若练到这一程度, 便会逐渐感觉呼吸变得缓慢而深沉, 血气运行渐速, 血管扩展而全身发熨。如于和暖之气温中段练,不久即汗流浃背;如于寒冬之气温中锻炼, 则
咏春小念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