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班小组管理章程
为开发同学的智力,提高同学自治自理能力、组织管理水平,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与友谊,增强班内互助互学赶帮超氛围,培养创新精神、协作意识,形成具有良好班风学风、凝聚力强的班集体,使同学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适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本班决定实行小组管理模式。
一、全班分为11个小组,每组4位同学
二、以小组作为基本单位,进行班集体各项事情的组织管理:
①卫生轮值、仪容仪表及校章检查等各常规管理事项。
②开展一系列班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校运会、歌唱等文体比赛及知识竞赛等。
③进行学习方面的互助与竞赛等。
三、小组内的基本机构人员设置: 凝心聚力
在小组建立之初,由组长牵头,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商量,根据各学习小组的特点,创设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增强集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如“蜜蜂组"“雄鹰组”“劲松组”“牡丹组”“雄狮组”等。要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不仅要有组名,还要有组训组标,以及奋斗目标等。
制作组标-—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形成组训—-小组成员讨论选择名言、警句,形成组训,写在组标上。
确定目标——制定本学习小组阶段和长期奋斗目标。如: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等方面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班级的所有团对中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要求目标清晰,人人明确,形成“利益共同体"。
小组公约——、有警示作用。通常是先由平时作业差、纪律不好的学生起草组规,然后小组讨论定稿。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对合作行为有整体的把握。
1、小组都有名称、活动口号。
2、正、副组长各一名:正组长主抓全面工作,副组长侧重于纪律、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3、组内人人担任科代表:根据学生各科成绩的不同,设置组内科代表,每人负责1-2科的作业收交和作业的检查工作。
四、小组组长的职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小组长的组织活动行为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控制性行为:分工、约束、督促;二是协调性行为:协调、疏通、解决争端;三是建构性行为:组织讨论、分析、汇总小组意见。前两类行为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有序、持续开展起来,后一类行为促进了组员们完成合作学习.
1、组织。组织小组成员取好小组名称,提出小组活动口号,组织小组成员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奋斗目标、小组学习奖励条例、小组活动章程等;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小组相关职责,设计出小组工作轮流安排表;小组长要组织、带领全组同学开展课内外合作学习,根据本组成员的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组织小组成员针对性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小组长要定期组织小组成员会议,总结分析本小组学习等情况,讨论提出改进办法,并提请老师对本小组工作作指导;小组长要组织小组学期或阶段工作总结(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成绩考核情况、建议、打算等),以书面形式上报给教师;小组长应根据本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等情况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和本小组的宣传活动。
2、协调。组长要学会做好组员的思想工作。小组长要协调好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求大同,存小异;小组长要充分发挥本组成员的特长与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形成小组合力;发挥小组长在教师与小组成员之间
小组合作管理章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