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了任巧稚老师执教了《斑羚飞渡》一课。这两节课,我收获不少。下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感受。
《斑羚飞渡》这篇课文,它以细腻动情的笔墨描写了一群斑羚在面临灭顶之灾时的重大抉择。面对牺牲,它们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从容不迫,毫无自私与胆怯!年幼的斑羚以年老斑羚的身躯为桥梁,飞渡悬崖,获得重生。最后落单的头羚,没有了其他斑羚的帮助,也没有了它可帮助的斑羚,但它义无返顾地跃向空中,划出一座美丽的桥,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在导入时,任老师用了情景导入的方法,播放音乐,直接把学生的心拉到心灵旅行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并述说感受到的情景,这样一来很有语文味,既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学生理解了课题后,任老师让学生据课题质疑。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斑羚为什么飞渡?怎样飞渡?结果怎样?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清晰文章的脉络,还很自然地引入了课文。
窦桂梅老师在《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时提出,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感受到并且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才是感悟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课文时,任老师始终抓住读中理解。例如:在解决“斑羚为什么飞渡?”这个问题,任老师先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怎样的山崖?学生回答:“笔直的,没有去路的山崖。”任老师接上,也就是说斑羚被逼到——(学生回答)绝境。任老师接着又说“这时候,前面没有去路,后面有猎人,猎狗的追赶,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马上回答)前无去路,后有追兵。任老师继续追问:“那时斑羚陷入了——”“进退维谷”。(学生马上回答)经任老师这一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容易地理解了“绝境”、 “进退维谷”这两个词,避免了烦琐的讲解。又例如:在讲文章的重点部分老公羊和一只半大的斑羚试跳的段落时,任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并结合简笔画,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了老公羊和一只半大的斑羚是怎
学习光盘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