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变迁
古老城邑
众所周知,至今西安建城已有 3100年,北京建城3000年,广州建城2000年,上海则只有 700年,而天津仅600年,唯独武汉可上溯至3500年前。武汉是名符其实从深邃历史隧道走来的国 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盘龙城,这座3500年前的商代古城邑正是这个事实的证明。从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兵器、陶器 和竹木漆器等作坊遗迹,以及大型的码头遗址来看,盘龙城是商代早中期江汉流域的重要交通枢纽 和货物集散中心,同时还是军事和政治中心。其文化内涵的主体部分与中原同期文化属性一致,可 以说明盘龙城是商人南下扩展疆土所筑,也成为了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到一起的一个 突破口,是中华古文明相统一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盘龙城是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古城标本”,不仅改写了商代历史,也昂然入选“ 20世纪中国
百项考古大发现”。它的保护开发引起各界关注,并被列为文化强市的重点项目。盘龙城,开启了 武汉的城市文明史。它是武汉城市之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第一个“武汉”。
东汉将尽,三国欲启之际,又有两座城池在龟蛇两山崛起,分别是龟山的郤月城和蛇山的夏口 城,开启了武汉历史上的“双城记”。唐宋时期,大量北人南迁促进了武汉地区的发展,一度繁华 可与汴京(杭州)、建康(南京)相媲美。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就曾写下“市邑雄富,列肆 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元代全国 设十三行省,湖广行省的管辖范围为今天的湖北、湖南、广西和广东、贵州的一部分,是全国最大 的行省,其治所即在武昌。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 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
武汉,古老城邑,万象生辉。
战略要冲
“镇”在古代指重兵驻守且兵家必争的要地。武汉之所以被称为“镇”,就是因为其地处北上南下、 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武汉,长江、汉江在此交汇,汉江直通关中腹地,北方铁骑沿汉江经襄阳南下便可入江,再顺 江而下即能剑指江南,历史上南下东征多是沿袭了此进攻战略,晋灭东吴、元朝伐宋等无出其外; 南连八百里洞庭,沿湘江直下即可到达南粤之地;西接江汉平原,能够提供战争需要的粮草;北出 武胜关,迅速能进入中原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即是楚国伐吴的军事门户。东汉末年,汉阳筑有郤月城,由刘表大将黄祖 驻守,东吴也在武昌筑夏口城,形成对峙之势。赤壁之战时,武汉地区自然成为水陆操戈的主要战 场之一。随后,孙权为了与刘备争夺荆州,将都城迁至鄂县(今鄂州),并更名“武昌”,取“武 治则昌”之意,武昌之名即来源于此。南北朝对立时,宋、齐、梁、陈各代都视“湖北、鄂、岳最 为上流要害”,把武汉地区作为扼守上游、屏障江南、争夺中原的攻守重地。
南宋时,岳飞屯兵武昌8年,封武昌开国侯,并在此兴师北伐,连克洛阳、郑州等地,逼近开 封,但此时高宗、秦桧一心求和,一天发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退兵,岳飞被迫回师,随后即被冤杀。 在武昌期间,他写成千古名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表达了他誓死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之 后蒙古兴起,灭金建立元朝,最后元军经襄阳攻占武汉,再下建康 (今南京)灭南宋。
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武汉决战获胜,为其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基础。清咸丰年间,太平军由
武汉城市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