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教学
小学部 王鹏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的教育家,都对音乐的教育作用给予了高度的注意。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他说:“广博易良,乐教也”。意即利用音乐陶冶青年的性格,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的完善,理想的升华,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着德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人们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可爱;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人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义勇军进行曲》给人以奋进的力量,《黄河大合唱》又使多少人受到鼓舞。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如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等,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总之,音乐能唤起人们多种多样的感情,对音乐的系统学习有利于理解和信念的形成,并对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它在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决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
但是,面对媒体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学生获取音乐食粮的主要途径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多少学生能认可与彻底的接受呢?都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然而,学生已经对所欣赏的音乐产生不了兴趣,何谈喜欢与欣赏呢?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呢?所以,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就必须转换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以适应新世纪、新学生的新的要求,而不是要求学生适应我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法的转变与更新
中学音乐教育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目标,而是通过古今中外各类型经典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和欣赏等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认真体验,使其内心情感渗透到作曲家所表现的丰富情感世界中去,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下,其身心就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到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欣赏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先“讲”,学生后“听”,等到学生欣赏的时候以兴趣全无,因为教师讲的太多了,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这种“填鸭式”的老套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适应新时代下的要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接受知识;学生无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才能,甚至会发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等。
针对这些缺点,我在教学中尝试采取了几种教学方式:
(一)“启发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的“启发开放式”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和想象,在不离开音乐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再创造。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呢?
首先,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音乐作品除了能给人以教育启迪之外,它有一种独特的、感人的魅力 ---- 人们的感情和思想可以在乐声的熏陶中尽情地、自由地驰骋!如陈钢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中的 B 段,同一段音
王鹏跟孔子学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