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省)]中国法律思想史03任务阶段性测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随着宋明理学的产生和盛行,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原则日益( )。
牢固化
僵化
绝对化
模式化
第2题,心学的创始人是南宋的( )。
陆九渊
王守仁
王阳明
陈亮
第3题,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两者都是"天理"的( )。
工具
目的
概念
产物
第4题,先秦儒家主张德治、爱民、慎刑,反对严刑峻法、反对( )。
"孥戮"
"罪人以族"
族诛连坐
"夷三族"
第5题,对"八议"等推崇备至则非丘濬莫属,吕温则主要从( )的后果对"八议"等制度进行了抨击。
同罪异罚
同罪同罚
贵贱异罚
别籍异财
第6题,复仇是原始社会的( )。
习惯
传统
常态
冲突
第7题,赦或赦免是中国古代对犯罪者减轻或( )刑事处罚的一种制度。
强制
免除
自裁
加重
第8题,( )在考证刑法典的形成时,清楚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线索和规律:习惯、习惯法、成文法。
张斐
丘濬
朱熹
王阳明
第9题,朱熹还将"德"、"礼"、"政"、"刑"四种统治方法与其( )联系了起来。
人性论
"人欲"
"气禀"
气质
第10题,在执法方面,朱熹提出了"正"、"权"交替使用的辩证理论,即强调了( ),一改过去只择其一的偏颇策略。
只用"王道"
只用"霸道"
"王道"与"霸道"交替使用
"王道"与"霸道"同用
第11题,"司法时令说",即"赏以春秋。刑以秋冬",以此来顺应( )。
天意
礼义
自然
情理
第12题,在中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反对刑讯的是西汉的( )。
贾谊
路温舒
汉宣帝
周弘
第13题,王守仁以儒家( )为追求目的,以明德亲民为政治信念。
谦谦君子
"圣人"
仁者
士大夫
第14题,无论"德礼"或"政刑"的( ),统治者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俗"。
运用
使用
方法
手段
第15题,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专用术语,系指盛行于奴隶社会中的墨、劓、刖、宫等刑种。
死刑
徒刑
流刑
肉刑
第16题,亲属在犯罪时应当相互容隐,不能相互告发,原本是先秦儒家的一种( )。
原则
教义
孝伦
理想
第17题,朱熹认为"政刑"具有( )。
强制性
暴力性
习惯性
自觉性
第18题,启蒙思想家的产生为( )正统法律思想敲响了丧钟。
儒家
古代
封建
理学
第19题,在理学看来,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就是( ),国家和法都是"理"的体现。
"礼义"
"天理"
常理
定理
第20题,《大学衍义补》系明代中叶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所撰。
丘濬
真德秀
董仲舒
王安伯
第21题,朱熹的法律思想是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正统法律思想。
√
×
第22题,丘濬反对君主与圣人立法设刑全是“承天意”。
√
×
第23题,儒家重血缘、讲亲情,维护大家庭和孝道,因而主张别籍异财。
√
×
第24题,在所有赞同恢复肉刑的人中,以班固和刘颂的观点较为系统。
√
×
第25题,韩愈认为"号令既明,刑罚亦不可驰。茍不用刑罚,则号令徒挂墙壁尔"。
√
×
第26题,王守仁主张在立法上强调因时因地制宜,即如"犹行陆者必用车马,渡海者必用舟航"。
√
×
第27题,柳宗元专门撰写《驳复仇议》,主张有限制的复仇。
√
×
第28题,同姓不婚是中国古代法律中规定的禁止结婚的条件。
√
×
第29题,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主张恢复肉刑。
√
×
18秋【贵州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省)]中国法律思想史03任务阶段性测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