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第二中学 杨柳青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虞美人》这篇课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本的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必修课本对古代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学的目的就会以鉴赏为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李煜作为中国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其词情感浓郁,技法独到。本首词是其被囚禁之后所作的,也是这位绝代词人最后的一首“绝命词”,全词充满浓浓的愁思,且篇幅较短,利于背诵,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的很好的例子。
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从接受者变为求知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以提问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设计了合作探究和知识的拓展延伸等环节,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组织答案。按照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虽然他们有了一些阅读诗歌的基础,能基本读懂诗歌大意,但要把握和体会词人深沉的亡家亡国之愁,还是有些难度。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把了解作者生平,本词的写作背景及作品在词坛的地位作为学生要清楚掌握的知识点,并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播放名师诵读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词人的亡国之愁;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同时,在本首词中,作者为了更好的抒情,用到了以乐景写哀情、比喻、夸张、设问等手法,而这些又是鉴赏诗歌的重难点和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因此,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讨论与知识拓展环节,旨在使学生通过讨论来掌握这些手法,通过拓展延伸来进行巩固,并做到知识的积累。
教学特色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与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便在于本节课在教学中加入了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学习法律知识。
教学过程及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作品在词坛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节奏,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词人国破家亡后的深沉的悲痛之情。
2、法制渗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中华人名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故意杀人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悲愤深沉的情感。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虞美人植物图)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生:(略)
师:此花叫做“虞美人”,它的身上隐藏着一段凄美的故事:相传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项羽困于垓下,兵孤粮尽,于是,他想起来自己的宠妾虞姬。面对虞姬,他唱起了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达了自己的无可奈何及对虞姬的不舍,虞姬闻歌而泣,为项王翩然而舞,并含泪唱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鲜血落地,化为鲜艳的花朵,此花便是“虞美人”。花开如此娇美,却原来这般凄凉,也让后世与它相关的一切都打上了它凄美的烙印。
千年以后,一位词人,因歌咏了一首《虞美人》便命丧黄泉,这人便是南唐后主——李煜。是怎样的词竟会让人断送性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煜,走进《虞美人》,去一探究竟。
(分析:以多媒体图片的方式导入,直观、便捷;加入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兴趣,便于学生精力的集中,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知其人,论其事
(播放幻灯片)
关于作者,后人对其评价为“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薄命君王
李煜:字重光,生于937年7月初7,卒于978年7月初7。南唐国主、词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衰落,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太宗赐以名为“牵机”的药酒,可怜君王,毒发身亡,该词便成了其绝笔之作。
绝代才人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现存词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 后期词则多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风格沉郁苍凉。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
杨柳青《虞美人》课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