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十二五”时期,是大方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也是大方县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形势, 有效应对新挑战, 努力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和新跨越,实现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第一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编制“十二五”规划, 是根据大方县的基本县情, 全面客观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正确把握形势, 切实找准问题, 紧紧抓住机遇,科学系统谋划,对下一个五年事关大方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问题作出统筹安排和系统部署。“十一五”是大方县发展遇到困难最多、取得成绩最优异的时期。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全会精神, 坚决贯彻中央、省、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和各项决策部署, 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不断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着力解决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艰苦创业、拼搏进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全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发展。一、经济社会实现超常规跨越发展。“十一五”期末, 全县生产总值达到 68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 7350 元(约 1000 美元), 年均增长 16 %以上。 2010 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 41 亿元, 年均增长 %,是 2005 年的 倍, 201 0 年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 亿元和 亿元, 分别是 2005 年的 倍和 倍。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重要经济指标实现超常规跨越。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支柱产业初步形成。 2010 年,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 :: 调整为 21: 40:39 ;一产稳定增长的同时,二三产业强劲增长,231 的格局已然形成。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 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全县依托优势资源大力构建以煤、电能源开发为支柱, 涵盖建筑、建材、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强县之路迈出了新步伐。“十一五”期间, 大方火电厂建成投产, 全县已建和在建的煤矿 57 对,设计生产能力每年达到 1179 万吨。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从 2005 年 1226 公里增加到 2484 公里,等级公路增加 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 100% 村通公路的目标。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有效解决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新建基本农田 900 公倾。农村电网改造、广电网络信息工程力度加大,实现了电力、电话、广播、电, 讯村村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明显的改观, 房地产开发进度加快。四、居民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2010 年,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13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338 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 130% 和 85%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大幅增加, 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住房、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长迅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率大大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五年累计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 亿元,是“十五”的2倍。农村初中和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 500 元和 300 元,提前一年达到国家生均定额标准。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顺利完成。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实行生活费补助政策,“两基”工作顺利通过作为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 201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 ‰,比 2005 年下降 个千分点。计生创“国优”工作顺利达标; 卫生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及时有效应对甲型 Hl Nl 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手足口病,加强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控。累计完成 20 万户以上地氟病防治炉灶改良任务。新建县医院和 300 个村卫生室、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事业发展和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建成了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基层文化活动条件得到改善。大方县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省政府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文体广播电视局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新进展。六、新农村建设稳步推
大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