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效果的策略
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效果的策略
[提要]教学效果是所有教学的最终目的,幼儿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幼儿在得到更多快乐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的主要策略是在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生活学习环境等的前提下,围绕如何最大限度的促进全体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采取的所有措施,其中,准备是基础,介入是关键,提炼是促进。
为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这些活动是否真正最大限度的起到了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日常的教学活动暂且不说,就是对经过反复筛选后,参加各级评选的优质课活动进行仔细观察,我们也会发现教师的策略不同,效果也肯定不同。达到一类教学效果的活动所占比例较少,这类活动能使几乎全班所有孩子都能集中精力坚持到活动最后,只有极个别幼儿在后面的环节分心。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最好的发挥。我们说这是效果最好的教学活动;二类教学效果的活动占多数,在这类
儿园的教学内容不是像中小学那样全都规定好的,而是依据幼儿的经验,要符合整体性、综合性特点,所以内容选择具有广泛性、丰富性,要以幼儿的生活为源泉,就好比陈鹤琴先生说的“生活即学习,生活即课程”,幼儿周围的生活都可以是幼儿学习的内容,这就给我们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以最大的创造空间。以省编教材为例,大班上学期有11个主题可供选择,每个主题里的教育活动可根据本班幼儿情况进行取舍,具体到某一个活动,教师还可以进行大胆改革,把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生活内容纳入教材,还可把当地的风俗活动、民间游戏等作为教学内容。总之,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适宜,要适合我们所面对的孩子,要适合我们的教育目标。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目标设计、方法设计、内容层次安排等。教学目标设计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要在了解孩子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把本教学内容能够使幼儿发展到的新水平确定下来,就是本活动的目标。目标设计的关键是要适宜,过底没有意义,过高空洞,达不到。教学内容的安排关键要有层次性,要由简到繁,由难到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要突出重点,考虑到难点。教学方法的设计要遵循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同时要坚
持如下原则:一是直观性原则,因为幼儿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二是游戏性原则,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只有在游戏中的学习,才是最快乐的,最有效的。三是动静结合的原则,幼儿学习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安静的时间段,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活动的环节,让孩子适当动起来,可以消除集中注意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四是操作性原则,中外教育家杜威、陈鹤琴、陶行知都强调了“做中学”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做中学”就是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不断的思考和学习,探索事物的奥秘,从而获得新的经验。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做的方法,确定其学的方法,然后是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获得新的经验,也就是教师教的方法。这样的学习,会给幼儿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四)准备环境材料,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幼儿园孩子的普遍特点就是直观形象性,很容易被具体的事物所吸引,例如颜色鲜艳的、活动的以及新鲜的事物等;幼儿学习的形式是游戏,游戏是离不开材料的。所以,丰富的环境材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孩子的情趣特点和教学内容,准备一些让孩子容易从直觉和感官
入手的材料、情景。所有的环境和材料都围绕孩子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而出现,例如,供孩子操作的材料,教师要能够预测孩子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引导幼儿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操作的教具出现时,幼儿可能会有哪些反映,对下一个教学环节有哪些帮助等等。虽然丰富的材料是吸引幼儿很快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手段,但也并不是多多益善,要避免杂乱,还要注意实用性,只有适宜孩子观察、操作、练习的材料,并能够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学习的经验的材料,才是最有意义的、最有价值的材料。环境和材料的准备及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安全性,要注意培养幼儿自我管理好各种材料的好习惯
二、介入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介入就是让教师和材料对幼儿施加干扰,使幼儿向着理想的目标发展,就是当把所有的准备都作用于幼儿时,幼儿的学习不是一种任务的完成,而是一次游戏的过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最大快乐。我们可以分为物和人的介入两部分,教师思想言行
的介入是人的介入;环境、教具、操作材料等等是物的介入。物的介入必须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投放到孩子们的中间,让孩子与它们发生作用,最重要的是安排好介入的时间和顺序。
教师的介入就是因势利导,是一种教学方法创新和应用,是教师教学思想和灵魂的渗
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效果的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