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谈普世伦理与普世价值.doc浅谈普世伦理与普世价值
浅谈普世伦理与普世价值
【摘要】伦理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和价 值标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社会性、时代性、可传承性、行业领域 性、地域特征以及实用性和超越性等诸多特点。针对现代社会和现代 人日趋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缺失,普世伦理与普世价值成为人类需 重新审视的又一个时代性热点问题。
【关键词】普世伦理 普世价值 道德标准
何为“普世伦理”、“普世价值”
所谓普世,就是被全世界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能兼容并包,超越 国家,超越民族,超越时空,更超越政治的一些东西。
“普世伦理”应该是真、善、美,更应是平等、和谐、仁爱,也 应是生存、自由、人权,更应是民主、法制、人本以及诚信和互助。 也就是被全世界绝大多数人认可,可广泛推广和传播的人生观或价值 观。先辈们有的通过神灵、有的通过天理、有的通过绝对存在之精神 等内容,预先设定客观依据,以便构建在世界范围内通用,在古今人 类社会中都认可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普世伦理价值体系。
德行的原本含义是指天道之性、禀赋以及素养,有天人通感、交 流中介的性质,后来发展为全社会践行的基本原则。即我们时下所说 的“普世伦理”(受当时客观历史条件限制,中国古人无当下之全球 化问题)。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现“德”、“性”的表述。“德” 一开始表述为“值”,与现代汉语“直”字含义相通。
在西周早期,“德”通“得”,有“获得”、“占有”的意思; 《老子》将德视为“道”之特性;《尚书》逐渐将“德”设定为接受 天命的前提条件,其中有“经德秉哲”、“敬德”、“明德”的论述。 由此可见,“德” 一开始并没有所谓“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的道德 方面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统治者们逐渐发现了 “系民就必须惠 民”。他们为了惠民,在施恩保护以外还必须要“教诰”,也就是进 行所谓的“训诫”。根据有关经史资料的记载,周代在治政理事过程 中已经总结出了 “德以柔中国”、“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所谓社 会历史规律。
在古代西方,关于“德性”的论述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含义 以及发展路径与古代中国存在类似性。西方人将“德性”看作人类的 本性,而且是在自由自觉地实践智慧。这其中体现出的根本差异是, 德性在古代中国是道德的出发点,而在古代的西方则更多被看做道德 本身。在古代西方,德性指的是在一定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 将外在行为规范转化为自我内在约束的状况,具体包括社会的风俗习 惯、审美情趣与道德评价,体现了社会伦理秩序与个体品德修为的统 一,进而成为社会伦理道德。
综合比较来看,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古代西方,德性都只是 被看做指个体式的个人行为,缺乏整体性、普适性的品质,即所谓“常 德”,没有形成共同的、社会的伦理规范。因此,德性在个体差异中 存在着由内及外所具有的特征,是一种心性之学,“心性之学就是人 之所以有理义,之所以有道德之学”。
在古代中国,德性是自然的、天成的,天生的德性不是指道德观 念,就像马振铎先生对孟夫子的“性善”的解释,不是说人具有天生 的道德观念,而是指人先天具备向善的要求和行善的能力。人的先天 的德性需要呵护、培养和加强,更需要节制,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健 康的发展。因此,德性是道德的基础,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道德伦理。
需要说明,普世伦理并不是普遍真理,可两者有
[精品]浅谈普世伦理与普世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