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的智慧》(八年级上册)
1、导入:
平时在家帮你们的爸妈干过农活的同学请举手。
都干过些什么活?
现在,如果要你帮爸妈把红薯从山上背下来,用小背笼背要10次才能背完,如果用大背笼背呢,只要5次,你愿意采取什么方式去背?
想不想听我对你的评价?
你是个懒惰者!(大声,停一下)
但你很优秀!我很欣赏你!
一家知名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把工作完成,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不去做,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服务是最令人满意的。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有哪位同学知道,请举手回答。
明确:逆向思维。
对,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倒过来想。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得出来的见解和认识常常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关于逆向思维,我们后面还要作具体研究。下面,我们不妨先来研读美国作家凯利的《懒惰的智慧》一文,看看他怎样对懒惰和懒惰者作出自己的诠释。
“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是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点出全文论点)
把这评价性的文字进行归结、看得出一个什么样的论点?
即: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这句话中的分号,以及第六段中首句,特别是其中的“也同样”三个字,听课文录音一遍,试着理清课文的结构。
明确(1——5段对应的是论点分号之后的的那句话;而6——7段则论证了论点中分号前的部分。据此,可将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教师:第一部分(1-5段):侧重论证没有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是单调乏味的劳作,即论证论点“懒惰激励了发明”。
第二部分(6、7段):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即论证论点“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三个人名,一个是——“露西”,一个是——“汉弗莱。波特”,还有一个是——弗兰克、B、吉尔布莱斯,请问这两个名字都是真实姓名吗?
明确:“露西”并不是具体的真实人名,她只是小孩子的代名词,我们也可以换成玛丽或者苏珊等任意一个名字,但少年波特和弗兰克、B、吉尔布莱斯则是具体人物。可见,作者在1——3段中所举的例子都是社会中普遍现象。而4——5段则是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将第一部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3段)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
第二层(4、5段)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板书)
教师:全班齐读第一层,看看作者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时,举了几个事例?
学生:举了“晚饭后,一个小姑娘帮妈妈收拾餐具。她小心翼翼,把碗碟摞得高高的。这时妈妈就会冷言冷语地责备说:‘真是懒汉干活儿!’”的例子来说明。
教师:小姑娘被妈妈冷言冷语地责备以后,其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用不着经过几番训诫,这孩子就会养成滥用力气的习惯:即每次少拿一点碗,多往返几趟,把力气花在不必要的往返上面。结果,
《懒惰的智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