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牡丹花文化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牡丹花文化论文
花文化与插花艺术课程论文
题目:牡丹花文化与插花艺术
专业:
年级、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牡丹具有花大、形美、色艳、香浓的特点,为历代人们所称颂,,研究牡丹对古代诗词文化的影响,研究牡丹在如今插花艺术中的意义。
【关键词】 牡丹文化 诗词 插花艺术
赏价值花卉赏心悦目,动人情志。梁·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人票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自然界里感人情志的万物中,花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据史料记载,北宋中期,洛阳花木达数百种,品种一千多个,尤以牡丹为最。牡丹花五彩缤纷,雍容华贵,唐代即已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
我对牡丹非常的喜爱,不仅仅是她艳丽的花朵,还有蕴藏千年的灵魂和和平富贵繁荣的愿景,以及不畏强权的铮铮铁骨。
中国古代牡丹文化的发展: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雍容华贵,使我们对牡丹的第一印象,其有花大、形美、色艳、香浓的特点使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牡丹为花中之王,有、繁荣、昌盛,
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随之变换,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转移过程为:长安(唐)—彭州(五代)---洛阳(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菏泽、洛阳(现代)。这是中国牡丹品种群形成和发展的主线。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发展中心:一是长江三角洲、太湖周围及皖东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肃的兰州、临夏;四是广西的灌阳。[
牡丹不仅具有观赏的价值,还有药用食用价值。对牡丹最早的记载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将牡丹列为“中品”,“除症结淤血,安五脏”;《药性论》载:牡丹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本草纲目》云:牡丹,活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牡丹根入药,称“丹皮”,可治高血压、除伏火、清热散淤、去痈消肿等。花瓣还可食用,其味鲜美。
牡丹与现代的插花艺术:
花是一门造型艺术,既为艺术,就必有其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必富有民族特性与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插花正是由于具备这种鲜明的独特的艺术表现而成为世界插花艺坛中独树一帜的奇葩,曾对全球特别是东方的插花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注重意境创设追求枝情花韵之趣;善用木本花材,强调线条造型等等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主要风格与特点。
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脱离不开本地区本民族的地理环境位置,历史传统,文化素质,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现代插花艺术是以唐、宋以来脱俗清雅的丈人插花风格为基础。与中国画、中国同林等民族文化风格相通融的一门植物装饰艺术。现代中国插花艺术特点有三: 线条造型、讲究意境、崇尚自然。中国插花艺术除上述三条主要特点外,表现盛器和讲究道具、环境的配合,也是中国插花艺术的特点。 
中国插花的盛器无论材料或造型都相当丰富

牡丹花文化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2yuwb
  • 文件大小2.77 MB
  • 时间202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