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七年级必修)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二、学习重点
1.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学习说明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2.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三、学法指导
要先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文,回答问题:
1.查资料了解中山陵及孙中山生平和思想。
2.介绍作者
3.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给加横线字注音
麓莽灵柩竣工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参错
4.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研讨
(一)导入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4.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巍巍中山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