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荷塘月色》(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
教学目的
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设想
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⒉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
通感的理解。
⒊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
powerpoint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重点:
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四、教师范读。
(音乐伴奏)
五、解题并理清思路
本文的题目是一个什么短语?
明确:题目“荷塘月色”是一个互相修饰的联合短语,意思即“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不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纵观全文,作者的思路为:
月色下的荷塘
想起荷塘——{↓——想起江南——荷塘归来
荷塘上的月色
(问:作者情作者的心情为什么有淡淡的喜,亦有淡淡的愁呢?)
「回应“时代背景”」
六、赏析一、二、三段。
本文一开始,就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
问:本章为什么要从心情写起,而不从“今晚在院子里乘凉……”写起呢?
文章这样开头是有着艺术匠心的。“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感情基础。正因为心里不宁
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