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释名》声训之优劣
摘要:《白虎通义》与《释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两本声训书,在古汉语研究中仍启迪着一代代学者。现代汉语探源要从古汉语着手,对这两本声训书进行优劣方面的对比,能让我们对汉代声训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对《白虎通义》和《释名》声训特点进行归纳比较,进而总结出汉代声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白虎通义》 《释名》 优劣 汉代声训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113—02
字词的语音和语义是同时发生的,彼此间不可分离、相互依存。但是,声训产生之初,人们并不能认识到这种联系,因此我们称之为偶然性的声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入,字词在原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假借出新的意义。这些新词独立出来,有的不变原音,有的稍变语音,但总与原音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这就是声训这一训诂方式存在的理据。《白虎通义》和《释名》之声训遵照这一理据对字词进行寻源,对后世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典范作用,但是也有不少弊端,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白虎通义》《释名》声训的价值
《白虎通义》训释上基本采用声训方式,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创书目的,不可避免地有不少穿凿附会之处,与《释名》相比,可信度显然不可企及,现当代的一些训诂作品要么征引其材料做否定案例,或直接一笔带过甚至不提。但是,笔者认为,《白虎通义》的声训还是有研究价值、有可信力的。《说文解字》和《释名》两书中有不少借鉴其训释内容。且在笔者进行声训内容对比时发现,《白虎通义》一些字词的声训内容是优于《释名》的,比如“王”字。
《白虎通义》: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
《释名》:王,暀也,家中所归暀也。王母亦如之。
《说文解字》里对于“王”的解释是“王,天下所归往也”,《春秋繁露》亦记载“王,天下所归往也”。《尔雅》:“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且“王”字为象形字,字体形似斧钺,而在古代斧钺为礼器,象征着王者的权威不可侵犯。故而可知,《白虎通义》的解释是比较通行且合理的。《释名》里用了“暀”字进行训释,王力的《王力古汉语字典》对“暀”字有言:“同‘旺’。光美。说文:‘暀,光美也。’”可知“暀”在古义里为“旺”的意思,这属于附属义。因此,笔者认为《白虎通义》更为合理。
《白虎通义》也不类两汉时期的纬书属于宗教神学的体系,姑且列为诸子一类的书。班固本人文学和文字功底深厚,具有崇高的知识追求,倾注心血写就《白虎通义》,在语言学和训诂学上十分有研究的价值和可靠性。
从《释名》开始,声训这一训诂方法开始真正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早期,声训其实只是作为写文章的一种表述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并不具备训诂性质,刘熙却指出声训训诂的价值——确定词源根据,进而探求字词音义关系。经过统计,《释名》声训可信率高达64%,在对词源的探索上无疑是成功的。两汉时期的相关声训著作,往往都带有政治色彩,训释内容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说教目的,可信力自然大大降低。《释名》不同,刘熙立于纯语言学的出发点,吸取前人著作精华,又不局限于文本限制,反复论证求真,努力推源每一字词的合理理据,这是之前的相关声训论著无法达到的,我们可以从“公”字进行分析: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春
《白虎通义》《释名》声训之优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