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宗教政策与信仰季勇【作者摘要】本文以康熙时期的宗教文化活动为背景, 着重探讨康熙的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康熙自小接受理学教育, 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 称自己以圣人之道治天下。康熙受孝庄的影响, 及满族皇室对佛教的信奉, 对佛教也采取支持的态度, 尤其是在蒙古和西藏地区更是如此。同时康熙还积极学习西学, 对西方传教士也很尊重, 西方传教士在康熙时期的取得了合法传教权, 但发生在康熙末年的礼仪之争使得康熙禁止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康熙的宗教政策体现了康熙作为一个帝王对宗教的利用和压制, 在稳定政权的同时, 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但康熙的宗教政策也是康熙个人宗教信仰的一种表达, 康熙的宗教信仰使他的宗教政策能够更好的得到执行。【关键词】帝王理学;佛教;西学【作者简介】季勇( 1983- ), 2010 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研究生就读期间研读中国古代思想史。现就职于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文化研究员。康熙( 1654 — 1722 年),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近 62 年。康熙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开创了康乾盛世。康熙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承上启下的君主, 努尔哈赤、皇太极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军事基础, 政治组织开始封建化。顺治时期通过吴三桂顺利入关, 没有太大的损失。但入关以后, 对平定各方的起义成为清朝的主要任务。对于一个新的王朝来说, 一般是先用武力平定天下, 然后建立新王朝, 而清朝却相反。所以清朝建立以后还不能专心于定吴三桂叛乱, 才基本上稳定了统治。在顺治及以前, 满清政权已经开始汉化。顺治本人熟读四书五经, 对儒家学说相当了解。但顺治当政时间短, 除去多尔衮辅政时间, 也就不到十年的时间, 而且还要把精力放在平定国内的起义上。虽然顺治本人对儒家学说很是信奉, 但在施政方面却没有取得多大成效。怎样把儒学与满族自身的政治结合起来就成为历史赋予康熙的任务。康熙通过对理学的学习, 制定崇儒重道的国策,将理学规定为官方哲学,完成满族政权自身的封建化。在康熙时代, 除理学之外, 还有满族文化、佛教、道教、天主教等, 他们都在清朝占有重要地位。理学作为中原汉人的文化是必须给予重视的, 佛教作为蒙藏地区的信仰, 早在皇太极时期就开始成为清朝控制该地区的主要手段,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在中原人们的生活中也不可或缺, 而天主教传教士制造的大炮也让清廷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占据上风。所以如何处理理学、佛教、道教、天主教等之间的关系,成为康熙面临的难题。而康熙三教并蓄的做法, 使得各种思想在康熙时期得以生存和发展。一、帝王理学康熙作为一位少数民族帝王, 不但没有对中原的汉文化进行歧视, 甚至看到汉文化的先进性, 并学习汉文化, 把儒家学说作为自己的施政的指导。少数民族政权仰慕汉文化而进行汉化在中国历史上虽有先例, 但像康熙这样把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盛世可谓不多。满清政权从一开始就注意吸收汉文化, 把汉文化作为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资源。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再到顺治, 汉文化在满清政权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尤其是入关后, 如何统治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 成为满清政权的当务之急。在康熙前期及其以前存在反对汉化的满贵势力, 而另一方面满清政权本身正在走向封建化的过程中, 因为有了汉文化为他提供的可资借鉴的范本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在汉族士人与满清守旧权贵之间的冲突中,开始学习汉文化。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都很积极地学习汉文化, 这对于一个游牧民族政权封建化过程中, 皇帝的个人行为起到关键性作用。清朝前三代皇帝的学习汉文化的途径是靠自学, 而康熙则对汉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康熙学习汉文化的主要途径是日讲。明末清初, 理学由陆王心学向程朱理学转向, 学术由空谈向经世致用转变。康熙在日讲中接受的理学教育就是带有经世致用色彩的程朱理学。康熙从康熙十年( 1671 年)四月初十进行第一次日讲开始, 到康熙二十五年( 1686 年)闰四月初六下令停讲为止,日讲共进行了十五年。根据《康熙起居注》统计,日讲共进行了 896 次,所讲的书目为《四书》、《五经》及《通鉴纲目》, 所讲的内容多依照朱熹的观点进讲。康熙对日讲很认真, “人君讲究学问,若不实心体认, 徒应故事, 讲官进讲后, 即置之度外, 是务虚名也, 于身心何益。朕于尔等进讲之后, 仍再三阅绎,即心有所得,犹必考正于人,务期道理明澈乃止。”[1] 重在“实心体认”,绝不“徒应故事”,更不“务虚名”,这是康熙对日讲所持的态度。康熙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 “朕自五龄即知读书,八龄践祚,辄以《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2] 康熙十年
康熙的宗教政策与信仰-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