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水君臣是为鱼水君臣谨以此文, 来祭奠三国中, 最让我揪心的情感作为一个忠实的丞相的粉丝, 我看了无数版本的三国, 却始终不敢看刘备逝后的蜀汉人生。可以说是一种逃避, 我一直拒绝看着孔明生命的没落, 我怕看见他出祁山, 我怕看见秋风五丈原。我怕我会哭得一塌糊涂, 伤心得一败涂地。然而。在白帝城托孤那一段, 很多人由此坚信他们是鱼水君臣, 也有很多人心底凉寒,直叹君主虚伪。替孔明感到不值。我在从头至尾的静默中, 看着君王在临死之前对他的丞相说话, 内心酸楚, 然而终于让眼泪掉下来的瞬间, 却是刘备对阿斗说的,“侍丞相,如君如父。”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情绪在这一刻爆发出来。就这四个字。我想我听出了那些柔软真挚的东西。那是君臣间,弥足珍贵的真心。 1 先生“情好日密”是最官方也是最普遍的形容。即便是中学课本里也能找到的冠冕堂皇的证据。刘备初见诸葛亮,内心是尊敬的,仰慕的。那时, 诸葛亮在他心中是能够擎起他梦想的栋梁, 是他生命中的希望和星光。他怀着一腔热忱,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和绝望,请他出山。他怀着炽烈而纯洁的目光看他,相信他,依赖他。他是他的先生,是导师,是明灯。刘备那时对孔明的感情,是明亮而激烈的。食同席, 寝同榻,真真羡煞了两个结拜兄弟。有相识之初的相交与相知, 在一切物是人非后回头遥望隆中, 让人不觉扼腕叹息。私以为, 刘备那时侯的情感, 是最干净最纯粹的。他对孔明,犹如待一块罕世美玉,珍重且珍惜。 2 军师卷入金戈铁马烽火狼烟,他们的人生颠沛流离。孔明是他的军师,他对他不仅是仰慕, 还有期待。这对孔明来说则是责任。这种责任再日后的军旅生涯中逐渐放大, 不知何时就如山一般沉甸甸地压上他的肩头。他担负着一支军队的兴亡衰败。刘备唤他军师, 是尊敬, 是肯定, 是倚重。孔明唤他主公, 是忠心, 是服从。他们已为臣属。既是臣属, 自然有些事能说,有些事不能说。诸葛亮能说,而刘备不能说。在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之时, 诸葛亮步步为营, 羽扇横扫为刘备平定中原。怎样的落魄, 怎样的屈辱, 怎样的提心吊胆都经历过了。在数十年生死相从荣辱与共, 他们依旧可以在清冷月光下弹琴复长啸, 他们依旧可以共处一室笑谈天上人间。而刘备看他,则如屋下之梁柱。是为己臣,为自己殚精竭虑,理所应当。 3 丞相蜀汉建立刘备登基, 诸葛亮为丞相, 两人已为君臣, 是赤裸裸的等级分明。帝位是永不可越居的高墙。距离渐远渐疏。君臣之礼,通报, 揖首, 跪拜, 亲近在繁文缛节中日削月割。这许是时事所迫理固宜然。诸葛亮看着昔日执手相对的主公如今位居九五于万人之上, 翻手间执掌文武生杀大权。是敬畏,是欣然,亦或是落寞无奈,无可言说,终为疏淡。在一层珠障掩隔之下,隔了眼神,隔了情感,隔了万水千山。身在君王侧如伴虎而居, 聪明如卿岂不知有所为有所不为。权臣妨主。彼时融洽气氛不再,有的是疏离是恭敬是谦谨。眉头蹙紧心底寂然。身为丞相诸葛亮再也没有和刘备执杯共饮抚琴对坐, 两人间连微笑都渐少。一声“陛下”“丞相”,情绪暗藏,冷淡风霜。刘备不能说, 孔明更不能说。我一直带着压抑看着他们在蜀汉建国之后罅隙渐生, 悄然叹息。心里湿漉漉地难过。 4 先生一场夷陵大火烧断帝王梦想。刘备黯然,甍于白帝城。托孤之时,我听到刘备那一声‘先生’,一句‘隆中’,眼眶湿润。二十年的辗转反侧出生入死, 战场拼杀生死嗟阔。刘备眼睛里的光终于归
鱼水君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